•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科教

市校双向奔赴 深度赋能发展

—— 我市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12-05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市委“156”战略举措,坚定不移打好“大学牌”,扎实开展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利用驻地高校资源,全面引深城校融合、大力推动产学融合、持续深化联盟创新、积极引导创业孵化,深入推进“双融双创”,加快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引深城校融合

大力推动产学融合

高校作为城市文体资源的重要聚合枢纽,对于提升城市的青春活力、文化品位和现代气息具有显著作用。

为全面引深城校融合,经过市校共商,自今年1月起,21所驻市高校校园及校内综合性场馆全部面向社会开放。对聂村仁和美食街、志村内部商业街等进行美化改造,打造大学城周边餐饮休闲的宝藏街区。依托田森汇、万达、万科等商业综合体打造大学生生活广场。合作共建太师陶行知实验学校、晋中学院实验学校等,强化大学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保障。合作共建大学城文化活动中心、美术馆,联合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运动会、校友招商推介会等活动,各色各类校地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强化共建共享,大力推动产学融合,已成为教育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我市支持引导“链主”“链核”企业与市域高职院校合作,建成2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现代农业、纺机液压领域产教需求精准对接。组建5家省级特色产业学院,其中首批4个、数量全省最多。市域企业也与高校密切对接,聚焦高校专业领域与企业发展方向,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培养实践性技术人才。在驻市各高校的鼎力支持下,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合计举办近千场“博士大讲堂”,社会反响良好,科技特派员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不断助力我市产业发展和创新。

加强科技赋能

持续深化联盟创新

晋中是全省高校富集地,有先天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如何用好这一最有潜力的“富矿”,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晋中在积极探索——

平台载体加快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链,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建成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11个、市级校企合作创新平台9个,数量为历年来最高,科技创新平台对人才资源的集聚、对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彰显。各县(区、市)与高校合作共建的高端装备与低碳技术应用促进中心,医药医疗器械研发基地、动漫创作基地以及核桃产业研究院、现代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玉米产业研究院等一批校地、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为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特别是“晋创谷·晋中”正式揭牌运营,成为继太原、大同后,我省进入实质性运营的第三家创新驱动平台,必将进一步集聚高校创新资源要素,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研发转化力度加大。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市、县两级不断强化与高校的对接合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签订各类校地、校企合作协议332项,其中科技创新领域合作239项,合同总额1.28亿元。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市场需求,纷纷与省内外高校开展横向科研合作,破解企业技术难题。纵向科研攻关方面,年内组织申报省重点研发项目3项,其中安泰钢铁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的高纯净度帘线钢制备技术填补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空白,介休聚贤石墨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驻地高校在我市转化科技成果124项,合同金额1684.23万元。年度组织获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2项,争取省经费100万元;组织推荐省级成果转化项目6项,与高校合作项目4项,申请财政科研经费400万元,企业配套1200万元。其中,普丽环境与中科院、太原理工大学合作的“钢铁烧结烟气CO氧化催化剂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的落地转化,可有效降低现阶段钢铁企业烟气升温过程的碳排放强度,对钢铁行业烟气 CO 综合治理有重要意义。

科技交流常态长效。组建由47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晋中市科技咨询专家库,全部人员同步加入晋中市科技评审专家库,为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建立校地干部人才交流机制,将23名驻地高校专家纳入市委联系专家服务专家范围,选派12名省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4名驻地高校干部来我市挂职,聘用7名高校教授到我市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为企业科技创新“精准把脉”。聚焦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种业、电子信息及材料等领域,举办“科创晋中”科技交流对接活动11场,邀请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晋中学院等高校团队、教师向我市50多家企业进行成果、技术推介,校企对接合作日益密切。

创优服务环境

积极引导创业孵化

科技创新平台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加速器。

我市积极组织驻地高校申报省级众创空间,为更多高校师生在全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平台支撑和服务。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组织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4家高校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并成功获批。同时,充分发挥现有21家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作用,提升管理运营水平。山西大学城科创空间成功孵化来自太原理工大学、山西传媒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师生创业项目33项,推动16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其中,太原理工大学团队人工智能革新医教科研项目2023年落地,荣获2024年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二等奖。

为推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问题,结合产业方向,我市积极与相关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创造在晋中实习实训的机会。今年暑期,累计发布实习实训岗位4232个,接收实习实训学生4218名。各领域各部门高频次组织用人单位参加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活动,特别是驻地高校校园招聘活动,累计举办近20场,组织千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近2万个就业岗位,达成初步意向7500余人次。

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市委、市政府正不遗余力地深入推进市校协同,深化“双融双创”,相信在全市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驻地高校的相向而行下,“大学牌”将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中的一张亮眼王牌。

记者 裴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