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史前文明话榆社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11-22

史前文明,神秘而又充满魅力,揭开它,给你一个全新的世界。史前文明,一个充满神奇和未知的时代,让我们一起探索榆社县史前文明,追寻史前沧海桑田及先祖的足迹。

榆社县,位于晋中市东南部,太行山西麓,属丘陵山区,四周高、中间低,高山环绕,县域中部多黄土丘陵,浊漳河纵横全境,岸畔有狭长的河谷平原。

榆社县坐落在太行山的腹心地段,《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地理古籍最早著录的名山。

山水相生,亦相克。太行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和流经,历经千百万年水流切割,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诸多陡峭横谷,这些横谷成为华北平原与山西黄土高原之间穿越太行山的咽喉要道,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为历代兵家所必争。

土石无情但有命。亿万年前,太行山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千万年前开始的新生代地壳运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今天的太行山。今日之太行大地,是亿万年前地质运动的孕育儿;今日之太行雄姿,已有数千万年的历史。

太行雄奇险峻,灵瑞神威。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春,曹操率兵北上平定并州刺史高平叛乱,留下了著名的乐府诗篇《苦寒行》,苍凉古朴,慷慨悲壮。“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榆社县是驰名中外的“化石之乡”,是古脊椎动物的化石宝库。探寻榆社化石的形成与发现,可以近距离触摸和感悟史前的文明。

榆社化石是在榆社境内发现的距今约700万年至100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化石为距今530万年至250万年间的化石。1961年3月18日,榆社县全境被国务院公布为“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1983年,榆社县建成“榆社县化石博物馆”。2007年,榆社县被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2011年,又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级自然资源地质科普基地”。2014年1月,榆社因其独特的化石资源被国土资源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

榆社古生物化石是珍贵的“远古地球生命信息库”。这些长眠地层的古生物化石,揭示了数百万年前太行山中段的自然地理状况。日前,传来捷报,从榆社县银郊西村沟挖掘出一具生活于三叠纪中期(约2.4亿年至2亿年前)的大型二齿兽类化石——“中国银郊肯氏兽”。这是自1963年在该县发现肯氏兽化石以来,发掘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

太行山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榆社县是晋中市最早有人类繁衍栖息之地,晋中的文明曦光首先从榆社升起。

1958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择义先生对修建云竹水库进行前期考古调查时,在箕城镇石栈道村北500米的墩疙瘩和上西山、下西山村,发现了3处旧石器时代初期遗址,出土了一些石英石片和刮削器。这些磨制粗糙的石制品出自红色土层之中,著名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认为,榆社县墩疙瘩一带发现的这些石制品,虽然不能作出时代上的精确判断,但根据对地层的观察,应归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范畴,约与黄土底部砾石层的时代相当,距今约100万年至60万年间。这是目前在晋中境域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榆社境内还发现有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别是东形彰、南窑、神渠沟、孟家庄、南河底、斗角沟、邱园、赵王村和岚峪等村庄的9处遗址,从这些文化遗址看,榆社先民已进化为晚期智人,社会组织形态处于母系氏族公社。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五千年是说尧天舜土时代,至今约五千年历史。若把炎帝榆罔抬出来说,我认为榆社文明史,可不止五千年。《竹书纪年》关于“相传炎帝六系来、七世衰、八系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在榆林(今榆社社城)一带活动”的记述,是有地理环境条件支撑的。炎帝族的世系时限史籍记述,主要有八世五百三十年之说。《三皇本纪》:“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牦,牦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竹书纪年·周书》:“炎帝八世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居冀州晋地,晋东南一带,在此驻足生息。

榆社县名,来历得益于榆罔。《竹书纪年·周书》:“炎帝八世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后,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地次相接者为榆次。”

千年万年时光,尽在一瞬回眸间。穿越亿万年、千万年、百万年的时光隧道,如诗如画,动人心弦。历史长空,浩渺无限。古老的榆社,这些远古文明,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

江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