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财经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投资建设结硕果 高质量发展谱新章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10-14

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市上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抢抓历史发展机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成果丰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以扩大有效投资为重点,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作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有效发挥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投资规模持续扩大。194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27万元,2023年达到689.1亿元,较1949年增长25.5万倍。75年来,全市完成投资累计达14354亿元,年均投资185.8亿元,年均增长18.3%。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推动全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8亿元,2022年已经突破2000亿元。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90.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18元增加为2023年的61760元。

投资渠道更加多元

民间投资成为主体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努力激发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被激发,国有、集体、私营、港澳台外资等所有制投资“百花齐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23年,全市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投资占58.8%,私营经济投资占39.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0.05%。

近年来随着持续深化推进的“放管服”改革,民间投资主体进一步扩展,民间投资地位逐步确立。2017-2023年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2841.7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平均达到54.0%,占投资的半壁江山。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民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8.1%,2015-2023年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高达61.5%。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有力引导产业升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伴随着各个时期建设的重点不同,我市投资结构也不断调整和变化。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全市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投资显著加强,“三二一”的产业投资格局不断巩固。2023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4.2:39.6:56.2。

一产投资夯实农业基础。1950-2023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累计完成912.6亿元,年均增长15.3%。第一产业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极大提高了全市农业生产力水平。202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9.6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2.6倍;水浇地面积189.0万亩,比1949年增长1.2倍;设施蔬菜达55.6万吨,粮食产量达154.6万吨,单产405.1公斤,比1949年增长4.5倍。

二产投资推动工业转型。1950-1978年,全市第二产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2.34万元,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71.1%。1978-2023年,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5805.3亿元,年均增长14.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2.3%。2003-2023年焦炭工业累计完成投资303.2亿元,年均增长7.5%,一大批焦化企业土焦改造升级机焦项目的新建,促进煤焦产业链延伸升级;2000-2023年电力工业累计完成投资925.8亿元,年均增长10.8%。2023年新能源发电投资57.3亿元,占当年电力工业投资的82.0%。2000-2023年装备制造业投资累计完成718.9亿元,年均增长13.6%。

三产投资引领服务业发展。1978-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完成7021.8亿元,年均增长17.8%,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投资比重,由1978年的21.8%上升为 2023年的56.2%,在投资中的引领地位日趋巩固。新世纪以来,服务业迎来蓬勃发展期,一批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投资年均增速均超过10%。

基础设施投资加快

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在城市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并投入使用,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道路建设方面,先后建成太旧、太长、大运高速公路过境线及龙城高速全段,昔榆高速公路、青银二广高速公路太原联络线等项目积极建设中;大力建设“村村通”工程,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2023年全市公路线路里程16250公里,比1949年增长26.0倍。我市高速公路由1995年的52公里增加为2023年的656公里,增长11.6倍。

城市建设方面,市城区“北进、西连、南扩、东延”的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城市交通从平面向立体建设跨越,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绿化、路网改造投资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更加完善。202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62.52%,比1949年提高了53.26个百分点。

民生领域投资加强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着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以房地产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为主的民生类工程领域的投资也持续发力,居住、教育、文化、医疗等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居住条件极大改善。1990-202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2013.1亿元,年均增长23.9%,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5.6%。2023年,全市住宅投资1312.7亿元,比1949年的2万元增长65.6万倍;全市房屋竣工面积338.4万平方米,比1949年的2098平方米增长1651.3倍;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30.7万平方米,比1995年增长24.7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6年的20.7平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37.9平方米。

教育资源不断增加。教育业投资从1959年的235万元,到2023年的15.8亿元,增长670.2倍。幼儿园由1949年的1所增加为2023年的617所,普通中学由1949年的3所增加为2023年的201所,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普及,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从无到有。山西大学城落户晋中以后,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不断增加,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达17所,在校学生达24.8万人。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2005年-2023年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累计完成投资146.8亿元,占总投资的1.2%。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的建成使用,晋商大院展示区、大寨博物馆、中国纺织非遗文化产业园、左权县红色太行百里画廊等项目的建设,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宣传弘扬了晋商文化、红色文化。

医疗卫生资源倍增。2005-2023年,全市卫生事业累计完成投资114.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达0.92%。各类医院新建项目的竣工使用和医疗集团的设备采购等投资,不断推动全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2023年全市的医院达103个,比1949年增长7.6倍;医院床位达14671张,比1949年增长160.2倍;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3953人,比1949年增长13.6倍。

新中国成立75年的投资建设,记载了我市城市发展建设的历程。展望未来,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提高投资质量,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中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 王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