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10-12
武江波
我在《追寻榆次历史印迹》一文中写过:“数千年的风雨掠过榆次城乡,近代工业文明的车轮碾过榆次,留下深深痕迹”,榆次这个两千多年的古城,焕发着现代的青春。
榆次的工业化是轻工业化,有众多工厂,特别是有四大厂:晋华、经纬、锦纶、液压件厂,还有一个北京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的榆次广播录音器材厂。
榆次液压件厂没有其他三厂大,但却是全国液压工业系统中的龙头企业。工人有沈阳风动工具厂、抚顺挖掘机厂,还有天津来的工人,南方来的一些技术人员,后来又有大批的部队转业和地方招工人员增补到职工队伍中。
我在1971年2月初中毕业后招工入厂,领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工作证,穿劳动布工作服。与晋华、经纬、锦纶厂为榆次带来活力一样,液压件厂也为榆次注入了自己的外来文化活力。
印象中,东北来的职工大都豪爽大气,天津来的多才乖巧。记得一位老检查工师傅是天津来的,名叫王金声,态度和蔼,说话甜美。有时晚上车间加班会遇上停电,我们就燃起一些沾了油污的废绵纱照着亮,他给我们唱小曲“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两人是一条心……”(《天涯歌女》)。
我喜欢文学艺术。车间团支部书记是复员转业军人,叫王易文。我们一起外出野营拉练,走累了的时候,他就会即兴朗诵诗歌,让人顿时忘了疲劳。
我也曾写了许多歌咏车间劳动竞赛的诗歌,比如:“小高速车威力大,床头一面红旗插。低头一心散黄花,只听一阵沙沙沙”;“刀尖咬紧钢牙,卡盘带汗飞舞。车下飞出钢龙,油花腾起白雾”;“车刀呼啸,闪烁着青春的火花。马达轰鸣,犹如奔腾的烈马”……这些现在好像是口号一般的诗句,却是那时我们火热生活的真实写照。后来,我以“来自车间黑板报的诗”为题,将这些诗辑入我的诗集《黄河情韵》。
厂里有大批的外来工程技术人员,常给我们当年没上过多少学的青年工人讲授技术课,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我们车间的技术员叫钟霖德,是福建人。他讲课生动风趣。有一次,上课时他问大家什么距离最短?大家怕答错不敢回答。他说:“直线最短,连猪都知道。你吆喝喂猪,它绝不会绕大圈子跑过来。”
后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离开工厂,有机会走进大学。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政府部门工作。多年之后,再回到榆次液压件厂时,已风光不在,换了人间。
今时,我怀想在国有企业中的生活,也在怀想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们的青春岁月融进了曾经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献给了国有企业的生产建设,而国有企业的火热生活也培育了我们,滋润了我们的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