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财经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七十五载辉煌历程 接续奋斗绘就蓝图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10-10

75年前,晋中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仅有几家国营和省营大厂,以及一些地县营企业和小规模厂矿,生产原煤、纱、布等产品。

75年来,晋中市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2429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054.4亿元。工业产品种类逐渐增多,已涉足80多个大类、150余个品种。

生产实现跨越发展

工业基础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工业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经济迈上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呈现出生产稳定增长、结构优化转型、多种经济类型蓬勃发展的特点,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从总量来看,我市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2429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054.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0.3%。2023年,我市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60.7%,是晋中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种类来看,我市的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产品种类逐渐增多,2023年,我市工业产品已涉足80多个大类、150余个品种。2023年,全市原煤产量12798.4万吨,比1949年的33.6万吨增长379.9倍;焦炭产量829.1万吨,比1949年的1.5万吨增长551.7倍;规模以上发电量为304.0亿千瓦时,比1949年的5.5万千瓦时增长55.3万倍。2006年,增加了粗钢产量,2023年粗钢产量255.0万吨,比2006年的6.07万吨增长41倍;2016年吉利汽车驻地晋中,从此增加了汽车产量,2023年汽车产量45988辆,比2016年的11761辆增长了3倍。

从技术上看,我市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作为创新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促进我市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2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5.6%;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16.4亿元,比2010年增长4.4倍,研发投入强度为0.8%,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23年新认定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18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91户,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6户,新认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户。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2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28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9家,全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雏形初现,成为山西中部城市群重要标识。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晋中仅能制造原煤、纱、布等有限的产品,而75年后的今天,涵盖煤炭工业、机械工业、炼焦工业、冶金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工业共九大优势产业的产业布局在我市形成。

产业布局的调整,为我市构建起多元化的工业体系,全市工业九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增加,到2023年已经达到了98.6%。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9.1%;8个新兴产业链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牵引非煤工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34个工业大类、104个中类、168个小类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我市传统工业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实现产业升级、脱胎换骨。

立足煤、延伸煤、跳出煤。2023年,作为全国首座5G煤矿——寿阳县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依托井下534米“超千兆上行”煤矿5G专用网,实现了煤矿智慧化管理,也开启了晋中市煤炭行业“智变”新征程。

产业升级的同时,我市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形容词。

2016至2023年,我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1.2%的增长速度。截至2023年底,全市集链成群培育8个新兴产业。昔阳尚太锂电三期投运、四期落地,将有望建设成为全国最大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中晋太行全球首套焦炉煤气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世界领先,和顺银圣氧化镁突破国内硅钢生产“卡脖子”技术。太谷玛钢、祁县玻璃器皿、平遥牛肉和推光漆器入选全省首批十大重点专业镇,数量全省最多,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百强名单。

市场活力充分释放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截至2023年底,晋中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154家,比2010年增加621家,年均增加6.1%。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00.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312.6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38.7亿元,为1949年的116.6倍。

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底,我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达到237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为50.4%,资产总计和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22.2%和26.6%。202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数量达82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71.7%,资产总计和全年实现利润总额占比分别为31.5%和30.5%。

本报记者 张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