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9-23
一座城,一个展场。每年9月,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像用缤纷色彩将这座千年古城填满,将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展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的摄影作品齐聚平遥,再加上不同策展理念下的展览方式,让平遥古城成为一座摄影之城,更重要的是,更多全新的理念也开始从古城萌生并走向世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今日的成就,也是一座古城与展会相互推动、共同成长、不断进步的结果。
多元视角 “重构丝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2024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走进《重构丝路》展厅,恍若进入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
不同光影,不同视角。摄影师王攀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里的一只西汉鎏金铜蚕开始,足迹遍布西安未央宫、新疆喀什以及瓦罕走廊,他的镜头穿越千年时光,捕捉着那些在历史尘埃中依旧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摄影师杨伟奉选择将焦点对准河西走廊的乡村与城镇化变迁,以镜头为笔,记录下这片土地在时代洪流中的细微变化与深刻烙印。摄影师黄桂香将视野拓展到了更远的瓦罕走廊乃至阿富汗重要区域,以人文纪实的风格,记录了阿富汗战后重建的艰辛与希望,以及丝绸之路在当下依旧存在的遗迹与影响。摄影师李夏则以新疆为灵感源泉,往返于丝绸之路,他注重影像与情绪的结合,通过独特的视角与构图,展现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疆。艺术院校教师牛冬冬的作品,以本次展览的静态照片为基础,用AI技术绘制千年丝路,融合摄影与当代视觉影像之韵,重构盛唐至古罗马的丝绸之路壮丽画卷的镜头语言,音乐与画面共鸣交响。摄影师吴巧珠则通过当代年轻人的旅行方式,为丝绸之路的影像记录增添了一抹清新与活力。独立音乐人、视觉艺术家王茜茜的拼贴动画短片作品更加丰富和多元,充满实验性和探索性。
策展人王攀表示,这7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丝绸之路当代风景画。多元化的创作群体,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对古丝绸之路进行了当代的重访和深刻的对话。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致敬,更是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探索。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丝绸之路这一古老商路所蕴含的无穷魅力和无限可能。
“寓言”故事 现代讲述
什么是现代艺术?它是对当前事件的反映,还是处理永恒的问题?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方法有可能结合吗?在2024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俄罗斯当代艺术家、摄影师格里高利·迈欧菲斯借助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宏大叙事绘画,展出了自己的作品,探讨这些永恒的话题。
格里高利·迈欧菲斯的作品位于柴油机厂展区A3厅,他的作品并不是传统的摄影作品。《寓言》系列中,猴子、大象、狮子等形象成为格里高利·迈欧菲斯的故事载体。在最受瞩目的“熊与芭蕾舞者”系列中,马戏团的熊打破了人们对高雅的芭蕾舞的刻板印象,芭蕾舞的优雅、精湛与艺术高度,熊的笨拙与憨态可掬,以诙谐的方式,讲述着一个现代寓言故事“当熊也能够跳芭蕾的时候……”
格里高利·迈欧菲斯出生于艺术世家,1993年在美国首办个展,1995年在圣彼得堡举办个展。他擅长多种媒介形式,包括绘画、平面设计、视频制作及摄影,2000年以后专攻摄影。2008年和2009年获得康定斯基奖提名;2011年在圣彼得堡举办个人回顾展。关于此次平遥之行,他说:“这座城市非常美丽,展览设施非常出色,同时人也很友好。与其他人相比,我此次展览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原始作品一同展出。”也因此,在本届大展期间,观众也有幸看到了他的大尺幅手工冲印原作,也让大家深度了解了当代艺术语境下,传统技术的延伸与变革。
全“新观看” 不同世界
摄影无处不在,并以各种方式记录着这个世界。2024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观看”主题展,以独特的拍摄视角,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驻足参观。
“新观看”主题展呈现了16位摄影师的影像作品。作为普通摄影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再是拍摄视野范围内的多数事物,而是冷静下来,用心去观看和体验周边的人和事物。他们以相机为媒介,与人对话、与周围的世界对话,以身边的寻常人或事物为对象进行创作。
其中,一幅对比强烈的肖像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现年69岁的摄影师杜明花把镜头对准当年一起生活过的一群人,以肖像并置的方式,给观众展现了一个群体前后50年的变化。
杜明花介绍,这些作品记录了曾经跟她一起学习和生活过的中学同学的成长与变化。面孔、服装和生活状态的前后对比,都在这些照片里得以体现。作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回忆和历史档案,见证了个人和集体的成长轨迹。
时间在每一张面孔的变化里流逝。岁月的变化,在每一张照片里得以展现。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个集体的历史,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同时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观看,意味着选择;“新观看”,则意味着在后现代主义的环境里,摄影师正在以包括AI在内的全新方式,思考、观察并最终表现这个世界。“新观看”的这些作品,能帮助人们更真实地理解当下社会和环境的变化,理解社会现象,并对人类情感作出深刻表达。
光影助残 一样精彩
为推动我国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残疾人艺术创作水平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充分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全社会对残疾人的爱心和对公益事业的支持,9月19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中国聋人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沣标杯”国际听障摄影展暨“关爱残障”主题公益摄影展获奖作品展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进行巡展。
摄影艺术刻画了永恒的瞬间,它集中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对自然、对社会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洞察,深受广大聋人朋友的喜爱。长期以来,广大聋人朋友用独特、敏锐的视角积极参与摄影艺术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本届“沣标杯”国际听障摄影展暨“关爱残障”主题公益摄影展自2023年11月启动征稿到2024年5月5日截止,共收到来稿近万件,经专家评委会评选,评出97件入选作品,其中听障组57幅、社会组40幅。入选的作品蕴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不懈追求,诉说着关于爱与梦想的故事,生动展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太行野马” 远山呼唤
太行山也有野马吗?……在2024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晋中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来元带着他用5年时间精心拍摄创作的太行野马系列摄影作品,在平遥古城棉织厂展区亮相。
陈来元是土生土长的和顺人,虽然他在外工作、生活多年,但他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感,依他所言便是“家乡亲,摄影情”。多年来,他的摄影创作均以本土题材为主。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村落、散落于晋中各县(区、市)的小庙壁画和彩塑,都是他的创作元素,而隐匿于民间的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及非遗项目,他也都予以挖掘性整理与拍摄,记录并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
2019年,陈来元回到和顺县拍摄自然风光,偶遇牧羊人时提及大山深处有一群野马,已存在数十年之久。这个消息瞬间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与拍摄欲。次日清晨,他便上山寻找野马群。自此,他与野马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闲暇,他就上山探寻拍摄。对陈来元说,跟拍这群野马更多的时候是在感受它们入镜时的欣喜以及失之交臂时的怅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策展人胡钢峰表示,陈来元的作品向人们呈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之态,赞颂了家乡之美。他凭借对家乡的挚爱守护住了心灵的家园,实在难能可贵。
影像“跳动” 无限可能
伴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从国际上的“脸书”“ins”,再到国内的微博、微信,以及现在流行的抖音、小红书,摄影的生态更加社会化,传统摄影与网络摄影已经难分彼此。
2024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抖音”摄影展,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这是一个新的摄影时代,摄影(影像)已经“跳动”在社会与生活的每一个元素之中,带来无限可能……策划人那日松说:“策划此次展览的时候,我不禁想起2002年的平遥,那时候是‘新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对话。今天的这里,有点像是‘网络摄影’(自媒体摄影)与‘行业摄影’(主流摄影)跨越互联网时空的对接。”
“其实,摄影早已离不开网络——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快手等。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兴起,摄影的传播方式和观看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加之层出不穷的AI技术,摄影本身也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图像已经完全告别了过去平面化模式,短视频、直播、人工智能影像扑面而来,传统摄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那日松说。
那日松说:“参加本次展览的13位‘抖音摄影师’中,有的摄影师粉丝量高达一千多万,13位摄影师的粉丝总和达到2000多万,但我想说,这不是一个‘网红’摄影展览,这些抖音摄影师从线上走到线下,他们的摄影仍然基于‘摄影’,虽然他们的影像传播方式改变了,但他们观看世界、观察生活的眼睛并没有改变。”
策划 路丽华
统筹 张凯鹏
撰稿 史俊杰 张凯鹏
摄影 史俊杰 张凯鹏
报眉设计 赵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