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8-30
曹海欣
随着网络的兴起,各种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出现,电视也几近成了一种摆式。
只记得最开始看电视,是在村大队的库房,那时村会计拿着电视机房的钥匙,每到放学时间,我们一群半大小子缠着村会计的儿子,或甜言蜜语,或威胁利诱,让他从家中拿上钥匙,来到库房看个过瘾。尽管雪花点满满,又是摆弄天线,又是拍桌子,模模糊糊中看了《霍元甲》《三毛流浪记》等经典剧目,有些只是看了片头或片尾,有些是重复看,这些都让我高兴得不得了。
时至今日,《年轻的朋友》《外婆的澎湖湾》《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些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歌曲时常在耳边回荡。那时我们在学校操场上昂首挺胸,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社会主义好》,也常在课堂上、放学时引吭高歌,那种先小组分唱、再班级合唱,此起彼伏的情景,给人以精神倍增的感觉。现在想来,依然心潮澎湃。
8月的夏天,生产队的核桃熟了。小伙伴中午带上小改锥,到地里偷吃核桃。老师下午会检查学生的手,谁的手黑了,就要被罚站,以后孩子们偷吃核桃的时候都会戴上手套,避免下午检查时被老师发现。
我们还有立夏前后拾麦穗的任务,以小组计算,看一个小组捡了多少,以组交给班,以班交给校,以校交给生产队。虽然没有硬性安排,但也忙得不亦乐乎。
那时,我们家里睡土炕,父亲打了两眼土窑洞,请人盘了一个土炕,把和好的泥用铁铲铲进模子里,抹平,晒干,制作成土坯;再用砖块根据烟道走向做支撑座,然后把干透、结实的土坯严丝合缝地平铺在上面,再抹一层大泥,让炕面和砖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烧火、做饭了。
做饭的时候,有的庄户人家在灶台旁边安装自制的风箱。灶炕相连,灶高9砖,炕高11砖;地面到炉条4砖,炉条到烟道又5砖。自然抽风,力大无穷,加一小铲煤,火苗上蹿,砰砰有声。炕内的结构有九转连环型,即用砖砌成烟道来回折返;有满天星斗型,即以砖块无规则地散布炕内,烟火游走其中,如云漫山头。炕离灶最近处为炕头,而末梢的烟道处名“狗窝”,如狗盘卧之状。烟囱藏在屋内通向房顶,至少要高出屋脊三尺才便于抽风。总之抽风要好,散热要匀,才是好炕。
曾记得大年三十,全家老少围坐在土炕上,包饺子、吃年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们在土炕上蹒跚学步、摸爬滚打、憧憬做梦、听妈妈讲故事、在小炕桌上做作业,这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小舞台,也成了人生的第一个起跑点,从此处走向广阔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