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8-19
游客在平遥县双林寺游览观光,欣赏明代彩塑艺术。通讯员 梁生仁 摄
暑假期间,被誉为“古代雕塑博物馆”“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双林寺迎来客流高峰,人们徜徉其间,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
经历1500多个春秋的双林寺,屹立于平遥县中都乡桥头村北,原名“中都寺”,后取佛祖“双林入灭”之说,定名“双林寺”。
“大家知道吗?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了平遥一个极高的荣誉,将平遥古城连同我们眼前的双林寺和不远处的镇国寺,一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8月14日一大早,双林寺彩塑艺术馆副馆长张芸已经开始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
双林寺坐北朝南,占地1.5万平方米,为十组殿堂组成的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是以天王殿、释迦殿为主的一进院落,大雄宝殿、千佛殿、菩萨殿等构成的二进院落,以及娘娘殿、贞义祠等组成的三进院落。
走进双林寺,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整个寺庙建筑古朴大气,氛围素雅宁静,三进院落的布局紧凑而有序,每一进都藏着不同的惊喜。宋、元、明、清各代的佛像雕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各个殿堂内,从几十厘米到三四米不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这里,圆雕、浮雕、壁塑、悬塑等多种雕塑手法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幅绚丽无比的画卷。
在双林寺,许多塑像都是前倾10度—20度,游客到此能感受到很强的立体效果。“这种彩塑是在木质骨架上根据形体需要以麻绳、草等材料捆扎,再以晋中地区特有的红胶泥为材质,经过沥粉、贴金、着色、敷彩等多道工序才得以最终完成。”张芸介绍,双林寺内大多的彩塑采用悬塑手法制作,这样既解决了观众的视觉差,又改变了泥塑直立的传统雕塑方式,是古代匠师将力学与雕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走进千佛殿,一尊全身通高只有50厘米,形如S状的韦驮像引人注目。韦驮像在全国的众多寺庙均有所见,但双林寺内的韦驮,无论个性、气质,均是国内同类雕塑中少有的传神之作。只见他挺胸收腹、衣带飞舞,战袍随风而动,力量贯注于全身,躯体如同一张拉满的弓,腹部绷紧的铠甲,仿佛稍稍一用力,就会被他撑破。虽为泥塑,却似乎能让人看见衣冠铠甲下的筋骨,神形兼备的状态被誉为“全国韦驮之冠”,也成为双林寺彩塑中最杰出的代表。
除了这些令人震撼的佛像雕塑外,双林寺还保存有唐槐、宋碑、明钟等众多历史文物。每一块石碑都记录着寺庙的兴衰变迁;每一口钟都激荡着历史的回响;每一棵古树都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这些文物与雕塑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双林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2021年,平遥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启动了双林寺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旨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这些艺术瑰宝建立可永久保存与可持续再现的数字档案。
“通过三维扫描仪、无人机等先进设备的运用,全面、细致地记录了双林寺的建筑群、壁画、彩塑等信息。”平遥县文物所所长雷雅仙表示,这些数字档案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料,更为后人深入研究这些艺术瑰宝提供了可能。
五千年的时光沉淀,双林寺的每一尊塑像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人们在这里访古论今,共同聆听历史的回响,也感受文化的力量。
岁月流转繁华逝,丹青满壁韵犹存,这便是双林寺的魅力所在。
山西日报记者 张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