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8-16
史俊杰
提到晋商,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深宅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万里茶路和一排排的商铺、票号……这是晋商的历史,也是晋中的前世风流。
行走晋商故里,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杆老秤走世界”的故事。前两天,我去了趟平遥,由我牵线,让一位60多岁的平遥手艺人和一个29岁的外籍商人坐到了一起。老艺人、记者、外国商人,不同身份,我们齐聚古城,这样的缘起,还要从他俩的身份说起。
先来说说这位做老秤的手艺人。对,就是那种有秤砣、秤杆,秤杆上有准星的老秤。现在已极少见到,但在过去,这是做买卖离不了的物件。不管是一把芹菜,还是一箱茶货,都要用到这样的秤。
老艺人叫罗中英,是罗氏木杆秤手工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也是晋中市唯一的做秤非遗传承人。记得在采访罗师傅时,我曾问过一个问题,今天电子秤这么方便了,还需要做这样的老秤吗?
他笑了笑,给我讲了他的故事。十几岁进厂跟着师父学手艺,一年又一年,后来厂子关了,他卖过菜、开过饭店,转了一大圈,55岁时却还是回头做起了“秤”。他说:“干了这么多行当,还是做秤心里最踏实。当初拜师学艺,师父说过一句话,‘这秤里有千家买卖,万家生意,这秤杆上的毫厘之差都在咱做秤人,全凭一颗良心,咱得做一杆规规矩矩的秤。’”45年过去了,这句话罗师傅记了一辈子,也把它视为了人生秤杆的准星:“踏实做人, 规矩做秤”。
后来,我多次采访罗师傅,才明白他的坚持。多年来,他是靠卖袜子,补贴传承做秤的手艺。做秤不挣钱是事实,一杆秤需要40多道大小工序,光秤杆阴干就要至少1年,一杆秤百十来块,一年卖不出去10杆。可当有人要用一辆奥迪换他的全套工具时,却被他婉拒了,他说:“这事往小了说,是我的手艺,立身之本,不能丢;往大了说,咱老祖宗就是靠这杆秤走南闯北,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秤代表公平公道,也代表咱晋商的诚信精神,这手艺再不赚钱,我也得传下去。”
说完了罗师傅,再说说这位外籍商人。他叫法里斯·雷柏亚,是塞尔维亚人,在中国从事家居建材和文创产品的跨国电商工作,是一名国际贸易经理。因为喜欢,他在平遥已经居住了5年,闲暇时,总喜欢骑着心爱的电动车在古城里逛,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讲得头头是道,比我都熟悉平遥,还把微信地区设置成了山西晋中,言必称,“我就是平遥人”。
采访雷柏亚很偶然,但他对平遥的喜爱溢于言表,他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太伟大了,要借着“一带一路”东风,把平遥、晋中、山西的好物件都推到国际上,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爱上山西。
传统非遗饱含着一代代匠人的用心和传承,但要久远走下去必须有创新,这也是我和罗师傅经常交流的问题。就在上个月,罗师傅突然给我打电话说,他开发了一种文创产品,叫“称心如意”,想请我去看看。“既有秤的意思,又有美好寓意”,我一听,太好了,而那一瞬间,我立马想到了雷柏亚,这不正是雷柏亚所需要的产品和契机吗?“在我们平遥,不只有推光漆、平遥牛肉,还有‘称心如意’,当年晋商就是带着这样一杆秤南征北战走向世界,缔造了白银帝国和汇通天下的票号传奇……”果然,雷柏亚一听就来了精神,于是,我借着采访,让两人有了相识、相聚,也就有了我们同框的一幕。
我从事新闻工作17年了,每年到平遥采访不下10次,平遥国际摄影展参加了15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参加了7届。一路走来,收获良多。如今的平遥,不仅是晋中、山西的平遥,更是中国的平遥和世界的平遥。平遥犹如一扇窗口,让世界看到了古老平遥的悠久文化,也让平遥可以触摸到世界的脉搏。
能够介绍罗师傅和雷柏亚认识,这是我作为记者以来其中的一件小事,我觉得,这是记者的本分,也是一份荣幸。宏观叙事里,一杆老秤可能不是关键表达,但从一杆老秤的故事里,我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看到了“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看到了古老与现代的交织、民族与世界的回望,看到了晋商先辈的光芒已然照在了无比绚烂的未来道路上,那道光足够亮,而我,也将把这样的故事继续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