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7-16
蓝天白云下的秦村街道。 通讯员 许月强 摄
夏日的祁县昌源河畔,满目苍翠,万物丰茂,乡村如画。驶出乔家大院高速口,沿着108国道开车不到10分钟,就来到了位于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以西的“省卫生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市文明村”——昭馀镇秦村。这里入目皆是景,进村赏心悦目,入院清心静雅,村民们喜笑颜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秦村正以蝶变之姿迸发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澎湃动能。
村景焕发新颜,产业串珠连片,新风扑面而来……今年以来,秦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支持,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逐步发展村级产业,培育乡风文明,描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治理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从“治”出发,重塑人居环境
“道路宽了,设施全了,景色美了,心更顺了”是村民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 经验建设的成效最真实的感受。
“六年前的秦村,村围垃圾遍布、道路泥泞不堪。”据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月强回忆,六年前一上任,他就号召村民一道投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修路、升级路灯、绿化、完成村级下水管网改造、农村改厕,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经过一点点的精雕细琢,秦村逐步摆脱“脏乱差”面貌,勾勒出和美乡村的靓丽“轮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许月强看来,提升村容村貌不仅是“面子”工程,还是乡村治理的“先手棋”与“切入口”。“秦村紧邻108国道和昌源河生态廊带,区位、生态优势明显,环境整治不仅可以为种植业、乡村文旅及服务业发展打基础,还能提升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村“两委”创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积分制”管理制度,将人居环境整治细分为庭院美化、清洁文明、公共场所垃圾清理等,并与“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相结合,以积分兑换带动形成人人参与的常态化环境治理格局。
从“富”出发,探索发展新模式
近期正值夏季甜玉米收获的时节,每天一大早,都能看到村民在甜玉米种植基地忙碌的身影。
秦村巧用撂荒沙地适种甜玉米、红薯的优势,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由专业种植公司与村集体合作社共同管理土地,促使土地流转,将小田变大田,让村民变“股东”,形成了350亩的甜玉米种植基地及千亩红薯基地。甜玉米和红薯产业不仅为村集体增加28万元的收益,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
粮食要想卖得好,就得晾得好、存得住。今年,秦村继续延伸规模化种植产业链条,决定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一处2500平方米的标准化粮食仓储库。连同之前的标准化粮仓,打造集流转、存储、销售于一体的“粮食银行”。粮食入仓后,村民不仅无需担心潮湿、腐坏问题,还可以像在银行一样随意支取,甚至待价而沽。弹性的储粮方式,让村民的腰包更鼓,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
从“动”出发,强体魄树新风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有“面子”美,也要有“里子”好;要塑形,更要铸魂。
要说村民每天必去的打卡地,那非村级便民活动场所莫属。投资90万元改造后的活动场所,室内设有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户外的运动设施也丰富多样。“现在大家都开始注重身体了,咱村又有条件,没事就出来运动,打麻将的人很少了。”村民王红明告诉记者。
“秦村离县城不到2公里,交通便利。我们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探索多元化体育发展模式,通过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赛事,打造接地气的基层‘体育+’项目,在满足村民运动需求、引领乡村新风尚的同时,提高秦村的知名度。”许月强作为县毽球协会创始人之一,带领全村100多人加入了协会。
和美乡村,向新而行,久久为功。“千万工程”经验改变着秦村的乡村面貌,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秦村人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孜孜不倦地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的秦村答卷。
记者 范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