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7-10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太谷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南城区桥南社区党总支书记石雪芬特别喜欢的诗句。
作为一名基层党总支书记,石雪芬深知,社区很小,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社区党总支书记岗位不高,但肩上同样有着千钧重担。她和她管理的社区党建,正如那小小的苔花,虽不惹眼,却始终怀揣梦想,奋力绽放、不断向前。
以服务群众为切入点,在为民服务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不断更新工作思路,以社区党建促进和谐社区创建;
借力“五种文化”,打造社区治理新成果……
“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石雪芬做得比说得好。
红色文化,让党建“活”起来。
桥南社区有10个小区党支部76个网格党小组145名党员,为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的先锋模范作用,石雪芬创新建立党员服务体系模式,实施“1+7”党建治理格局。
狠抓党员教育管理,制定了党员学习计划表,进一步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加强党建网格化管理,切实把党建工作和网格工作同步推进,构建党群共治、示范带动的良好氛围;用活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关注居民的“大事、小事、家务事”,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心声、叹息声”,解决居民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整合党建资源,充分调动小区的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广大居民,参与到和谐社区建设中,最大限度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利用好党员交流微信群,及时征集和听取每名党员对社区各项工作的合理化建议,传递正能量信息;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结合党员活动室将在职党员融入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经常性服务;积极探索社区党员服务管理,强化社区党员活动室为社区党员、居民服务的力度和组织体系,形成支部——党员——群众这一至上而下、上下贯通的党建工作新链条。
清廉文化,让身份“亮”起来。
为让廉政文化入脑入心,石雪芬创新推出“123”工作目标,即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以社区“两委”和党员为目标,以三项制度为引领。廉政承诺制度,她每周组织“两委”进行集中学习,定期召开座谈会,做到党支部定期研究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和自我监督。民主集中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公开内容全面具体,程序规范,资料归档,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牢笼里。廉政建设职责制度,她把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建立和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制,切实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法治文化,让思想“亮”起来。
针对普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不同受众特点,石雪芬聚焦重点内容、重点对象、重点工作、重点需求,把特殊人群对应建立台账,与共建单位侯城派出所联合积极开展普法宣传进小区、进家庭服务。同时,她有机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实践工作融入到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中,组织“法律明白人”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让居民知道如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书香文化,让居民“乐”起来。
文化联谊、宣传联搞、警社联动、社群联手,形式新颖多样的“四联机制”,让桥南社区文化服务直抵人心。石雪芬充分发挥社区文艺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以歌舞、三句半、演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组织文艺活动,以丰富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联合共建单位进行治安、科普、消防、就业、法律、和谐社区的文化宣传,提高居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消防意识,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利用设立的警务室,认真做好户籍治理和外来人员及出租屋的管理,杜绝黄、赌、毒现象的发生,营造平安稳定的社区环境,形成群防群治的治理格局;深入推行社区公众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打通居民“阅读最后一公里”,让农家书屋走进寻常百姓家。
服务文化,让社区“优”起来。
石雪芬创新实施“七项制度”,打造全新服务空间,温暖一方百姓。轮换包片制,她将小区党支部与每个社区干部联系起来,不定时地走访居民、商户、企业,并按季度将所包片区进行轮换;民情日记登记制,她要求社区的每个干部都要有一本民情日记本,收集居民、商户和企业对社区工作的建议及要求,以及时处理。义务监督制,她邀请居民、商户和企业、党员代表对社区工作依法进行听证与监督,共同依法协商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和实际问题;微信群信息制,为提高社区工作效率,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她将党建、计生、综治、民政、商户、企业用工信息、社区动态等及时发布在平台上,使居民获取服务更加便捷;“一站式”服务制,她推行首问负责制“一站式办公模式”,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服务事项“一窗办成”,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规范“小微权力制”,她将小微权力清单及办事程序、办事所需资料在大厅公开明示,让来办事的居民群众一目了然;服务行为规范化,她要求社区工作人员“亮身份”,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实现服务行为规范化。
一枝一叶总关情。从小事做起,用真心服务;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是石雪芬同志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她用爱心传递党的温暖,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成为社区服务一线那一抹最美的“巾帼红”。
记者 闫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