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榆次

李瑞华:用玉米秆“绘”出一方天地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7-01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玉米秸秆画这一祖辈流传下来的艺术。”6月28日下午,玉米秸秆画非遗传承人李瑞华来到晋中市图书馆,给暑期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玉米秸秆画体验课。从2019年开始,每年她都要到该馆,做秸秆画艺术的传承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瑞华是榆次区乌金山镇什贴村人,在乡村长大的她,从小便与土地为伴。每年的秋收时节,连片的玉米地便如同翻滚的金色海洋,给予她无限的创作灵感。此时,她便会骑上电动车,到邻近的寿阳县去捡拾玉米秆。几十里地,李瑞华骑车往返要一个多小时。“我都是到手工收割的玉米地里拣,这样收割的玉米秆长度才够。还要挑合适的拣,不是什么玉米秆都能拿来用。”李瑞华说,寿阳县的玉米秆颜色金黄、含水量高,更适合用来制作玉米秆画,拣上几十斤就够她一年的创作材料。

李瑞华祖籍河北井陉,自古以来,此地便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受祖辈影响,李瑞华家中文化艺术氛围浓郁。“小时候,父亲是村里有名的能人,每逢春节,来找父亲写对联、画年画的村民有不少。”耳濡目染,她跟着学习了很多民间艺术。那时纸张奇缺,人们会用木板、玉米秸秆等做年画。闲暇时间,李瑞华便会做玉米秸秆画,当作兴趣爱好。家里没有烙铁,她用烧火用的火钩子、铁丝在玉米秆上烫画。没有人教画画,她就从图书、报纸上搜集图画,一遍遍地临摹、学习。

制作玉米秸秆画的过程漫长而繁琐,但李瑞华乐在其中。采集、晾晒、烘干、贮藏、消毒、灭菌、蒸馏、分拣,然后刮铲内瓤,取其表皮两厘米左右精华。李瑞华结合祖辈传承和现代工艺技能,细心地挑选秸秆,精心打磨。每幅作品都要经历设计图形、粘贴基板、修剪、熨烫、上色、装饰、镶嵌、整形、装裱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她都要亲力亲为。

她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她精心打磨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写实人物、花鸟为主,有伟人肖像、古代美女、花鸟鱼虫等。她的作品寓意美好,如作品《四季平安》,春牡丹、夏荷、秋菊、冬梅,分别用天球瓶、花瓶、观音瓶和梅瓶盛放,寓意吉祥如意、平安顺遂。这些年,她的作品在省、市举办的非遗大赛和展览上屡获奖项,收获无数好评。她也视传承民间艺术为己任,担任了晋中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委员会主任。

靠着祖辈们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玉米秸秆画经过一代代的传承,至今已跨越百年。而今,散发着浓郁地域特色的玉米秸秆画,在李瑞华的努力下,逐渐走出乡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她的作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

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