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6-14
邓艳平
赵铁山书画真迹珍贵文物复归故里,并在太原修建山西恒青书画艺术博物馆展览,是杨俊友作为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做得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事。文化守护者杨俊友,以赤诚之心架起历史与未来的艺术桥梁,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一位书法泰斗赵铁山的艺术瑰宝,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
爱国者杨俊友。
在太谷,有一位身材并不高大却目光如炬、精神饱满的退休铁路干部杨俊友,他与赵铁山之间的“铁”缘,始于血脉里的乡情,长于对书法艺术的痴迷。铁缘人杨俊友的故事,最动人心魄的篇章,莫过于他对赵铁山文化艺术跨越国界的寻觅、抢救和守护。
赵昌燮,字铁山,是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书法界的一颗璀璨明星。被誉为“华北第一支笔”,有南吴北赵之称,即与南吴(吴昌硕)并驾齐驱。他的书法作品如同铁笔松风,展现出超凡的艺术魅力。
杨俊友自2013年起,踏上了追寻赵铁山艺术遗产的漫长之路。他13次远赴日本,不惜倾其所有,只为搜集赵铁山散落海外的珍贵文物。在日本友人及近森孝恕家人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终将包括对联、碑刻、古籍、画册等在内的180件珍贵书画文物抢救回祖国。赵铁山的作品因这次回归重新绽放光彩,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民间收藏家杨俊友。
赵铁山书画珍品回归之路充满了曲折与挑战,但最终在杨俊友的艰辛周旋下,这批国宝安全抵达山西太原。为永久保存与展示这些艺术瑰宝,杨俊友历时数年与鸿赫集团合作筹建了山西恒青书画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面积达2500平米,是集展览与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在建馆过程中,杨俊友亲自一线监督,曾因过度劳累而不幸受伤胸骨骨折。
杨俊友不仅将赵铁山的艺术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还通过建立官网、博物馆等形式,重新确立了赵铁山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以一人之力,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诗词爱好者杨俊友。
杨俊友先后在《火花》、《山西文学》、《晋中日报》、北京铁路局办刊《路魂》等发表诗歌、散文200余篇。他才华横溢博古通今,诗文并茂,他的文章和艺术联系的比较多,不是单纯追求文学,更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
走进展厅,赵铁山原创的诗、书、画、印震撼夺目,扑面而来。杨俊友讲解中创作的诗词已不绝于耳,“诗追春风洗浴耳,书夺心声入画来。一窗古籍秋风起,满墙国学起波澜。”杨俊友用这一首诗概括着第一展厅的全貌。诗词既出,惊艳四座。当人们正惊叹赵铁山绘画的蜂蝶飞花逼真精美时,杨俊友的赋诗已缓缓飘来,“春风懒报桃花开,毛颖丈楮闹春来。游蜂组团寻入处,惹来青天盗花贼。”
馆藏讲解员杨俊友。
《当代诗人》、《九州诗文》主编,著名诗人毕福堂老师及晋中、太原文友来到山西恒青书画艺术博物馆,观摩学习山西书画艺术巨匠赵铁山书画艺术,杨俊友全程讲解。
“赵铁山书法艺术是以他广博的笔路用篆、隶、行、楷、草形成的艺术海洋,就像是一股艺术的巨浪,他的艺术冲击力,颠覆你对以往书法艺术的认知。”杨俊友才情十足地介绍赵铁山的书法。
当走到《楩石图》原版孤品图画时,他动情地说:“他创作《楩石图》在画石头的手法上,创造出‘入笔无痕,出笔无迹’的艺术手法,创造了‘苔藓法’的艺术手法。”
讲解赵铁山《张丹山公家传》隶书碑,64个碑,16米长,330行,共1860字的血性和骨气,杨俊友用一首诗作了精彩概括:“隶书碑里草意闹,行抒情来篆弄影。楷情隶韵五体精,最妙不过铁山书。”
“当我看赵铁山书法艺术的时候,能看到他笔下汉碑的沙粒,魏碑的尘埃,唐碑的雪花都尽情地落下。我是惊叹他手上捉着多少个艺术灵魂。”杨俊友,与赵铁山的“铁”缘,艺术灵魂的量子纠缠者,经久飘荡,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