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晋中自然地理与史前先民(连载二)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6-14

丁美科

距今3亿年前,晋中境域长期处于陆海互变状态。距今约8亿年前的晚元古代晋宁运动阶段,受地壳松弛拉张作用影响,境域东南部的太行山一带形成裂谷,成为南部海水侵入的通道,海水由南向北侵入,本域成为滨海浅海。到距今约4亿年前的早古生代,本域进而成为陆表海(海水深200米以下)。晚古生代(距今4亿年-2.5亿年前),本域为海陆互变地貌。先是受加里东运动(距今4.4亿年-3.5亿年前)影响,本域整体抬升,海水退去,继而经过长期分化剥蚀,形成大片喀斯特溶蚀地貌。进入石炭纪(距今3.55亿年-2.95亿年前)中期,受持续的海西运动影响,海水又从北部袭来,本域成为滨海平原沼泽地貌。晚石炭纪后,地壳逐渐由拉张转向挤压,本域北部抬升,海水向南退出。晚二叠纪(距今2.95亿年-2.5亿年前)之后,本域整体抬升,形成河湖沉积平原。

距今2.5亿年-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受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影响,本域动荡不安,以挤压为主的地壳运动愈演愈烈,太行山、太岳山隆起为高地,同时因挤压应力加强拗褶超限发生断褶,形成太行山、太岳山断裂,将本域切割为太行块隆、沁水块坳等大型构造,塑造了本域地质构造基础骨架,形成现在地貌雏形。

进入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至今),受喜马拉雅运动持续影响,本域地貌景观开始形成。首先是地壳拉张活动增强,于中新世(距今2300万年-533万年前)初期开始形成晋中裂陷盆地及众多的太行山、太岳山山间盆地。与之较晚,韩侯岭隆起,阻塞了晋中盆地南缘,使晋中盆地成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一时期,境域断陷带继续沉降,积水成湖,形成众多湖泊。根据对榆社群下段、中段地层动植物化石研究,距今400万年-239万年前,本域气候总的趋势是由寒冷干旱的冰期气候转向温凉略干的间冰期气候,自然植被则由疏林草原演化为以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更新世早期(距今240万年-73万年前),本域除高峻的山岭之外,大部地区承接了此前形成的古地理面貌,为湖水占据。根据榆社群上段地层动植物化石研究,距今229万年-114万年前,本域处于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气候,自然植被为以阔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进入距今73万年-14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本域受持续频繁的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地壳间歇性持续抬升,古湖泊逐渐萎缩,古河道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晋中盆地古湖泊逐渐萎缩,其他一些山间盆地古湖则先后萎缩干涸。经过河湖数次下切,境内形成三级以上河谷台地。伴随着西部晋中大裂谷的发育,汾河已经发育成为贯通晋中盆地与临汾盆地的河谷纽带,在其强力侵蚀切割之下,韩侯岭隆起台地形成六级阶地,并形成峡谷河段。东部山地水系也逐渐适应太行山断裂带与晋中裂谷断裂带形成的地势变化,以八赋岭为分水岭的黄河流域水系与海河流域水系逐渐发育成形。

同时,更新世以来地球气候一度转向寒冷,出现冰期。受此影响,定向的西北风把蒙古高原的大量尘土吹来本域,使境内不同标高的地域遍布黄土堆积,成为滋养境内动植物的主体土壤母质。

中更新世以来,本域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由冰期向间冰期、末次冰期转化,寒冷、温暖湿润与温凉干冷相间变换。适应自然环境的多样多变,境内动植物大量繁衍,广泛分布,生气勃勃。形成于距今400万年-114万年前的榆社群沉积岩,富含大批动植物化石,计有7个目、17个科、100余种,被称为“远古地球生命信息库”。这些长眠地层数百万年的古生物化石,标示着百万年前晋中就是古生物的乐园。

运动是大自然的常态。大自然运动生成了晋中,继而仍在不停地改变着晋中,今天的晋中大地依然在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的支配下缓慢地发生着变化。据资料显示,更新世以来的240万年间,本域山地抬升了600米-800米。同时,断陷带也在不停地沉降,地处晋中盆地南缘的介休市年下沉率为3毫米。运动永恒,变化无穷。

历经沧桑巨变,晋中大地浴火而生。峰峦叠嶂,溪流萦回,沃野平畴,日霁风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晋中的山川形胜,给先民提供了历史舞台,为晋中文明肇始创造了条件。

更新世(距今240万年-1万年前),本域气候变化频繁,冷暖无定。距今240万年-220万年前是一个寒冷期,距今200万年-140万年前又相对温暖,距今140万年-115万年前变得干冷,距今115万年-90万年前又变湿变暖,距今90万年-70万年前又特别干冷,距今70万年-20万年前转而温暖湿润,距今20万年-1万年前又进入冰期、间冰期和末次冰期。(连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