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4-03
慎终追远
缅怀先烈
鲜花追思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祭祖扫墓,源于古老的“墓祭”,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秦汉以后渐成风气,唐宋时又颁布清明节“出郊省坟”政令,从此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时间的累积给了它厚度,历史的行进赋予它内涵,在这个传统节日,人们追念先辈,致敬英雄,缅怀英烈,在沉思中感悟:予死亡以尊重,更予生命以敬畏。
清明追思祭英烈
缅怀,为铭记,更为传承。清明时节,广大青少年学生、党员干部、社会团体和各界群众纷纷走进烈士陵园、纪念场所、战场遗址等地,以各种形式开展缅怀祭扫活动,弘扬英烈精神,表达对先烈的深切哀悼和崇高敬意。
3月27日清晨,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榆次区职业技术学校高一年级全体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晋中烈士陵园进行清明祭扫活动,寄托哀思、激发斗志。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师生肃立、默哀、敬献白花、进行宣誓,并听取晋中解放战争亲历者讲述革命故事,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立志沿着先辈足迹锐意进取、奋发前行。
青山绿水留浩气,苍松翠柏慰英灵。4月1日至2日,在榆次火车站站前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瞻仰的群众络绎不绝,他们或有组织、或自发前来,把追思革命先烈当作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退休老人陈志强和志愿者一起擦拭先烈墓碑,瞻仰纪念碑,鞠躬默哀,向革命先烈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他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他们的事迹应代代相传。”
与此同时,在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一批又一批党员、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温革命历史,他们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共同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讲解员王霞飞介绍,近段时间以来,平均每天要接待5批党政团体和一些散团。她说:“追思先烈,缅怀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激发我们奋勇前进的斗志,我们要更好地开创未来,以史为镜、以史立志,不断前行。” (李娟)
文明祭扫更清明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慎终追远、缅怀先贤是清明节的民风厚德。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随着“绿色祭扫”观念渐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采用绿色文明的方式来追思亲人,文明祭祀蔚然成风,成为清明节期间一道清新的风景线。
4月1日,市民郝先生在市城区安宁街一家花店订购鲜花。他告诉记者:“以前,每年家里都是用放鞭炮、烧纸钱的方式祭扫。这些年,在文明祭扫的宣传下,人们的想法也逐渐改变。我觉得用鲜花来祭扫更好,不仅能表达对逝者的情感,而且低碳、环保,不会给环境带来负担。”
清明节前,记者走访了市城区多家花店,发现祭祀用花销量不错。一位花店店主告诉记者,现在祭扫用的花卉并不局限于菊花,不少顾客会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鲜花作为祭品,比如康乃馨等,都可以寄托哀思。
除了鲜花祭扫,许多公墓还推出了代客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方便市民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响应绿色文明祭扫的号召。市民范女士表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通过网络祭扫,我们也能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敬意。这种方式既方便又环保,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广文明祭扫,市文明办专门发出倡议书,并展开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倡议市民朋友要以文明、环保、安全的方式进行祭扫,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传递社会正能量。相关部门还加强了对公墓的管理和监督,严禁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行为,确保清明祭扫活动安全、有序。
文明祭扫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现代文明社会的积极响应。它让我们在缅怀亲人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传递着绿色清明的温情与力量。(张颖)
孝亲敬老要趁早
祭祖追求的是心灵的慰藉,但我们更应提倡对在世老人的尽孝,可谓尽孝莫等“清明”时,孝敬老人要趁早。
“父母公婆在世时,我们要用心服侍他们,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榆社县云簇镇狐家沟村村民彭志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0多年来,彭志萍用孝心服侍长辈、用爱心善待家人、用榜样带动儿孙、用热心和睦邻里,以朴实的行动彰显着“孝能量”。她先后荣获2023年度“晋中好人”、2023年度上半年“山西好人”荣誉称号,并参与“中国好人”评选。
彭志萍结婚后,当时,婆家上有70多岁的奶奶、“植物人”公公、患有严重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婆婆,下有4个弟弟、妹妹在上学,最小的弟弟才8岁。丈夫老陈需要经常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照顾一大家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彭志萍的身上。
对此,彭志萍很快进入“角色”,把孝道掺进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她每天帮奶奶洗衣做饭、洗脚梳头,为瘫痪在床的公公喂药喂饭、端屎端尿,总是耐心地开导婆婆,抢着干活,让婆婆时常保持好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并且每天做公婆爱吃的饭菜。婆婆去世前,拉着彭志萍的手,满含感激的眼泪说:“这一家子要是没有你,都不知道怎么活,你是比亲生女儿还孝顺、比亲生女儿还要亲的好儿媳!”对于妻子的辛苦付出,老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说:“这么多年多亏了她,照顾奶奶11年、伺候‘植物人’公公5年、赡养婆婆20多年,照顾弟弟妹妹直到他们成人,这些又苦又累的活,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彭志萍用言传身教体现了“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的金石玉言,在她看来,孝老爱亲是为人之本,贵在经年累月如一日、贵在件件身边琐事用心。平凡的善举,却能温暖人心。 (闫淑娟)
踏青出游正当时
春深日暖,踏青出游正当时。清明节作为春节后首个小长假,人们走出家门踏青赏景,拥抱自然,感受春日的山水风光。
“清明节计划和家人去灵石红崖大峡谷看看,漫步在青山绿水间,感受着大地的馈赠;倾听山间溪流的潺潺声,让心灵得到片刻宁静;欣赏春的颜色,感受生命的活力。”市民李晓斌是一名都市白领,平日里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外出游玩,对于清明节假期的到来,他充满期待。
李晓斌表示,他每天早出晚归,总感觉日子过得很单调,忙碌的工作几乎让他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欣赏周围的风景。这次踏青之旅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放松,更是对家人的陪伴和关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李晓斌希望通过清明节的短暂休整,让自己重新找回那份与自然的联系,让心灵得到滋养。
为了让清明节小长假有一段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时光,更充分感受春天的气息,李晓斌提前做好了旅行攻略。他提前了解了在哪里住宿离森林最近,在哪个饭店用餐可以边享受美食边看风景,以及返程时走哪条线路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景致。
和李晓斌一样,家住市城区迎宾小区的赵俊,由于平日在太原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今年清明节小长假,他也早早规划好了:“第一天上午在家陪父母,下午一家人去采摘园采摘。第二天和家人去平遥古城转转。第三天带父母和孩子去附近公园赏赏花草,感受身边的春天。” (马永红)
万物生长农事忙
一朝春醒,万物清明。清明时节,万物生长,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随着气温的回升,在晋中的广袤田野间,广大农民不负春光、抢抓农时,科技人员深入田间“把脉开方”,共同奏响春耕备耕协奏曲,绘就乡村“只此青绿”图。
眼下正是小麦返青、春浇的关键期,气温逐渐回温,春浇是土地过冬后“喝的第一口水”,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在介休市汾河沿岸灌区的义安镇北辛武村的田间地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村民,或扛着铁锹,或拿着钉耙,在渠道上、田地间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看着一股股清凌凌的汾河水通过U型防渗渠流入自家的田地,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踏实的笑容。
“为做好今年的春浇工作,在春浇前,村里就全面开展了渠道清淤清障、修建灌溉渠道、维护水闸的工作。”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村委会副主任郝树林介绍,春浇开始后,介休市水利局为村里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目前,全村6000余亩地的春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其中包括300余亩小麦。这一举措对村民早播早种、增产增收起到了关键作用。
清明谷雨紧相连,春耕播种莫延迟。连日来,榆社县农业技术服务团队不间断到田间地头“传经送宝”“把脉开方”,结合农时农事和技术需求,实地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此外,该县农机专家还为农户制定了个性化测土施肥方案,有效解决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等问题。(张凯鹏)
记者手记
让清明回归清明之本义
史俊杰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每年在这个时候结伴扫墓、祭拜先人、寄托哀思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让即使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心生思念、缅怀故人。
溯源而上,清明节大约源自两千多年前,吸收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习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古人的诗句是彼时清明旧俗的写照,也使得清明有了寒食节和踏青节的别称。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除了具有浓厚的文化符号外,还具有指导农耕的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清明节除了返乡祭祖等旧习俗,新的祭扫方式不断出现,但无论哪种方式,清明节的本意在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清明一到,除了缅怀先人,知悉自己的来处,更像是提醒生者,趁亲人尚在,趁你爱的人、爱你的人还在,好好尽孝,好好去爱,莫等斯人已去,只能空悲切。也因此,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真正含义,才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之举。
让清明更清明。近年来,不少人选择用植树献花、读写家书的方式来传递哀思、缅怀逝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用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不断涌现的祭扫形式,用更加虔诚的态度表达真挚的追思情感,才能窥探到清明节的全貌。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实际上,无论清明节的形式如何演变,社会文明如何变迁,这种内生于文化底蕴中的感情追忆始终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清明节来临之际,用心感受清明背后的真谛,勾连起现世与往世的情感对话,或许会让这个清明节过得更有意义。
策划 路丽华
统筹 史俊杰
摄影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