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国家农高区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让农业腾飞的羽翼更丰满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4-01

奋进的春天里,鲜花吐蕊、万物劲发,处处生机勃勃。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的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正身着白大褂忙碌着。

“经过两年示范田实验,我们在增碳沃土、高效用水、营养强化、品质提升技术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正深入开展土壤增碳机理、秸秆还田对土壤蓄持水能力的影响、抗旱剂对作物耐旱能力的调节机制等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科研人员黄明镜告诉记者。

3月27日,省委书记唐登杰在太谷区就“三农”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要打好我省有机旱作特色优势牌,整合集聚各方科研资源,完善农科教产学研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前、中、末端适用技术推广,力争在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水土肥协同利用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对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重要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遵循解决区域问题、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谋发展,秉承“绿色、健康、生态、高效、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旱区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耕地产能下降、特色作物品质功能挖掘不够、生产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共同开展创新研发,解决科学问题、攻克技术难点、破解产业瓶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

水是农业的生命之源。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域,缺水是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巨大瓶颈。怎样才能打破靠天吃饭的困局?如何在缺水情况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针对这一问题,实验室创新研发了“旱作玉米艺机一体化探墒播种抗旱保苗技术模式”,解决了轻度春旱下玉米缺苗断垄和中度春旱下玉米无法正常播种出苗的难题,促进了玉米根系下移,增强了后期抗倒伏能力,起到了稳产增产作用。

种子质量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有机旱作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种子。

“玉米是我市主要农作物,为了提高玉米产量,由实验室高标准展示基地鉴选的玉米新品种‘瑞普909’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抗倒、品质优良、适应性广、耐密植、宜机收等特点。”研究员李永平介绍,“经过在榆次区乌金山镇李坊有机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应用,亩产可达1065.55公斤,比农户常规种植品种大丰亩平均增产13.01%,是一个适宜在晋中旱塬丘陵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

为了让农业腾飞的羽翼更丰满,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验室成果丰硕。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机旱作农业耐瘠抗逆节水增效技术模式与应用)、牵头成立全国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有机旱作专业委员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0项,国审品种12个,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奖,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项……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唐书记在我市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构建‘主体实验室——高端中试平台——高标准展示基地’的长链条运行架构,继续围绕水土肥资源协同高效利用、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创新、绿色优质功能高效栽培三个方向开展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王娟玲表示,将充分发挥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中心)、神农科技集团共建优势,通过创新解决科学问题,攻克技术难点,通过与企业合作让技术产品化落地,通过基地展示实现成果的真正转化,促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最终形成产、研、用互促,科技、经济结合,创新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更好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