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祁县

太极圐圙堡 礼乐儒商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祁县谷恋村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3-27

谷恋村位于祁县贾令镇,其有据可查的历史始于明洪武初年。谷恋村旧时称为“圐圙”(kū lüè),大意是围起来的场地,后来堡墙拆除后才改名为“谷恋”。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称“历史”者,乃谓其建村历史悠久,已有六百余年。称“文化”者,有“晋剧之乡”“秧歌之源”之称,更因其自清乾隆至宣统200余年间,本村高氏家族产生了1位赐赠文林郎、1位例封文林郎、1位翰林、8位举人、100位太学生、100位庠生,其中108位封爵,还有10位乡饮介宾、38位乡饮耆宾。这里也是晋商发源地之一,高宅鳞次、门楼栉比,“太谷粮王”高必明便出于谷恋村。走进谷恋村,一砖一瓦、一雕一画,都隐藏着谷恋先贤勤奋进取、耕读传家、诚信仁义、造福乡里的辉煌往事和文明内涵。

堡称“圐圙”

意涵太极

清乾隆《谷恋高氏宗谱》记载,高氏祖先源出山东渤海,后迁陕西渭南,明代洪武初年北方大移民过程中,始祖高仲远奉命经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于此。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在此修建了谷恋堡,是祁县为防止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南侵,在县城以东的昌源河两岸修筑的九堡二寨之一。清乾隆《祁县志》详细记载了其堡墙形制,并称“谷恋堡俗呼‘圐圙村’”。

“圐圙”一词在蒙古语中表示“围起来的草场”,山西方言借以表示“土围墙”和“城圈”的概念。其字形以“口”框住“四方八面”。另外,由于该村的街道形制为“S”形状,并在东西两门等距离处各打一眼水井,与我国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之意相吻合,直接对应着谷恋堡根据风水理论和太极图式整体规划筑造的空间格局。

目前,核心区域内完整保持着方形太极格局。东西向的东门里和西门里,及南北向的乐台东巷、乐台西巷等历史街巷保存率达到100%。象征阴阳鱼眼的两座水井虽已不存,但位置明确且地下部分尚存(埋于房基之下)。堡墙在清末已经大部分拆除,但西门楼(挹霞门)和原堡墙外的东、西、南、北四马道保存完好,历史格局依然清晰可辨。这种一次规划成形的方形太极图式的村堡格局遗存,在北方农村聚落中独具特色。

明清时期,谷恋堡堡墙外分布着八座祠庙(其中河神庙和菩萨庙连为一处,共为七处),如七星拱月般拱卫着堡墙内以高氏宗族为主的村民。这些祠庙除菩萨庙供奉送子观音外,其余均供奉道教神祇,选址遵循各神祇的传统方位,并镇守村内四马道和东门里、西门里等干道路口,起到控制村庄总体格局的作用。

亦商亦儒

群英谱就

在谷恋村,真武庙供奉的真武大帝为北方之神,主兵事,设于北马道外中央位置,有防卫之意。文昌庙供奉文昌帝君,主科举文运,按传统习惯设于南门外东南侧。河神庙(含菩萨庙)主水利,设于东门里尽端大东渠入村处。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设于村西北西马道尽端。结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有晋商重义之意,设于村西西马道尽端。财神庙设于村东北马道东端,有财气东来之意。玉皇庙设于村西北,镇守西马道北端。

环绕谷恋村的大东渠由秀才高进登率领村民开凿于清初顺治年间,自昌源河饮水灌溉本村及周边数村农田,此后一直作为村内首要的公共事务得到妥善管理和维护,留下了大量的渠务公告、诉状和碑刻,是北方农村水利建设的典范,在保证了谷恋村农旺粮丰的同时,也限定了村庄外围的空间和景观格局。目前,雄伟精美的真武庙保存完好,菩萨庙、三官庙、文昌庙的部分建筑或基址尚存,其他庙宇虽不复存在,但位置仍为村中故老公认。大东渠的太平闸渠首和东段水体尚存,西段绕村部分虽水体不存,但农田中的河床遗址依稀可辨。因此,总体上“七星拱卫、一水绕村”的格局基本清晰,可以反映古代人居环境规划和水利建设的文化寓意和技术手段。

鼓师“狗蛮师傅”高锡禹

与祁太秧歌音乐

谷恋村北为明清时期四川、陕西至北京的川陕官道(也是商道)的必经之处,在清初蒙汉贸易勃兴和晋商崛起的大背景下,谷恋村的外出经商者也与日俱增。到晚清、民国时,事业有成、财力雄厚者甚众,号称有六大财源(陕西眉县齐镇粮田、山西潞州当铺、北京粮庄、江西景德镇瓷器、山西太谷粮庄、辽宁朝阳茶庄药店),二十户财主、八大老板和一百余户小商户,其中仅高氏十九世“则”字辈在陕西眉县齐镇的粮田土地资产就达6400亩,号称“太谷粮王”的高必明,其“聚利川”和“义利川”粮行更是具有与大资本家孔祥熙的“祥记粮店”相抗衡的实力(据《太谷县志》)。

除了经商,因晋商传统与儒家耕读传统相结合,谷恋村商贾辈出的同时,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以与蔡元培同科进士、同馆翰林,有“祁县四才子”之称的高锡华为首的翰林1人、举人8人、太学生100位、庠生100位,其中108位封爵,还有10位乡饮介宾、38位乡饮耆宾。民国期间又先后创办国民学校、女子学堂、三官庙小学、新民小学。目前,清末广智学堂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仍然保存较好,创建于1950年的谷恋学校,目前依然是祁县最优秀的乡村学校之一。

谷恋村如今建设了乡贤馆,馆内各个陈列室详列了自清乾隆皇帝以来几百年间,谷恋村涌现出的数百位翰林、太学生、贡生和文武庠生,以及介宾、耆宾等乡贤简历。其中高进登、高则裕、高锡华、高锡禹4位乡贤对谷恋村的农耕文明和文化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高进登是谷恋“水利兴村”的第一功臣、奠基人。清朝初期,谷恋村虽南临昌源河,但一直受旱灾困扰,想要开渠引水,马家堡的一畛地是最大障碍。清顺治三年腊月三十清晨,时任马家堡塾师的高进登在漫天飞雪中跪在村公所门口,请求从马家堡土地引昌源河水“浇灌家中薄田,以图长久之计”。有师生之谊的村长顺口答应并立下字据,允许高进登开挖“一耙(pa)”宽的水道引水。殊不知“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耙(pa)”是一尺宽、平整土地的小农具,而“耙(ba)”是6尺宽、畜力拉的大农具。等到第二年春天,高进登带领村民从马家堡村西挖开底宽一耙(ba)6尺的谷恋大东渠,却引起马家堡村民的不满,竟讼至公堂,从县到府一直打到省城,最终判谷恋村胜诉。乡贤高进登以“千古一跪”解决了谷恋村引水灌溉难题,并使大东渠以完善的渠系运行360年,堪称古代北方民办水利工程之典范。

高则裕首开民间编撰地方志之先河,是该村“立德、立功、立言”首位贤达。清光绪十八年编修的《谷恋村志》,写沧桑变迁、记物产轶事、录乡土文化,是山西省现存最早的乡村志。高则裕字顺理、号成章,怀壮先生之高祖,出身书香世家,成年后外出经商20余年,后返故里务农,任谷恋村值事(村长)14年,胸怀家国情,热心公益事,深受村民赞誉。清光绪三年(丁丑)、四年(戊寅)发生“丁戊奇荒”,在省、府、县未给谷恋村发放一文赈灾银、一粒救灾粮的情况下,高则裕等六君子成立“救荒社”,带头捐资,组织自救,创造了大灾两年谷恋村未饿死一人的奇迹,荣获“钦加同知衔授五品”之褒奖。

高锡华是谷恋村教育文化、秧歌文化、家谱文化、诗词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教育兴村”“文化立村”的领军人物。高锡华的祖父是赐赠文林郎,父亲是例封文林郎,本人是清光绪十八年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湖北京山县知县,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候补直隶州,历任河南桐柏、项城,陕西澄城、白水、武功、安定等县知县,勤政不苟,颇有佳绩,两袖清风。清末辞官回乡,1905年襄助实业家渠本翘创办祁县中学堂,民国初又创立谷恋学校。清末、民国初期,高锡华历时十年续宗谱、订家训、立家规、明家教、督家学,本人著有《澄观草堂诗集》。高锡禹,人称“狗蛮师傅”,是晋剧艺苑元老、鼓师泰斗。“狗蛮师傅”出生富家,父亲是清代秀才,嗜戏曲、好音乐,从小耳濡目染,便对晋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九岁开始拜师学艺,禀赋极高,出手即有,着手便妙,晋中、太原一带的司鼓底号,在他的改进与倡导下趋于统一。1924年,高锡禹与金蛮财主高硕猷、二甲翰林高锡华创办“易俗社”,在祁太秧歌中加入丝弦伴奏,并把晋剧曲牌、鼓点巧妙引入秧歌中,极大地丰富了秧歌的表现力。1936年、1937年,高锡禹先后两次赴上海录制晋剧、秧歌唱片,名扬四方,使谷恋村成为晋剧之乡、秧歌之源。

祁太秧歌

革故鼎新

富裕的谷恋村商人在获得充足的物质财富后,开始在精神领域寻找寄托,他们不但对谷恋村当时流行的祁太秧歌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而且有很多晋商开始弃商从艺,走上了革新与发展祁太秧歌的道路。由金蛮财主高硕猷、二甲翰林高锡华创办的“易俗社”便是典型,他们常演出一些移风易俗的祁太秧歌剧目,不仅丰富了谷恋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通过戏曲改变了当时谷恋村民众落后的封建思想与生活观念。

据调查,对谷恋村祁太秧歌剧团——易俗社有着杰出贡献的人物有以下几位:

高锡禹自幼在父亲的闹票活动中对山西的中路梆子耳濡目染,尤其是对中路梆子的音乐兴趣颇浓。到16岁时,他已经学会了30多首中路梆子的器乐和曲牌;23岁时,就已经开始为天贵旦、乔国瑞、自来香等著名的中路梆子艺人执鼓,成为太原府十县一带著名的中路梆子鼓师。他不仅对中路梆子的音乐改革与发展有着卓越贡献,而且促进了祁太秧歌音乐的不断发展。

据太原师范学院闫定文教授讲 述,祁太秧歌的音乐最初比较简单原始,高锡禹在祁太秧歌音乐中引入了 不少中路梆子的音乐技法,并加以革新发展,不仅破除了祁太秧歌仅用锣鼓伴奏的音乐技法,还在音乐中引入了丝弦伴奏,把中路梆子的曲牌和鼓点引入到祁太秧歌的音乐当中,使得祁太秧歌的音乐逐步脱离了简单原始的粗糙状态,开始走上精致化和成熟化的音乐状态。经他改革的祁太秧歌音乐,既有祁太秧歌本身的韵味,又有中路梆子戏曲的风韵,所以一经演出,不仅受到了晋中一带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受到了山西各地人民群众的追捧。他曾经移植、改编、创作了五六十个祁太秧歌剧目的音乐,这些音乐经他改革创新后,不仅在音乐品位上有所提升,而且在文化品位上也有所发展。比较典型的改编剧目为《锄田》,高锡禹不仅全面改编了《锄田》的旧有曲调,在原有的曲调中增加字句,由原来的七字句改为十字句,而且将山西梆子的一些曲牌填上新词加入其中,使原有的祁太秧歌音乐变得节奏舒缓、旋律优美,使一出单调的地方秧歌变为一出妙趣横生的民间小戏。

翰林高锡华与

祁太秧歌剧目

祁太秧歌的剧目内容比较简单,一般没有什么复杂的故事情节,大部分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说见闻、讲述典故、描述心境。最初是农夫在劳动时为解除疲劳、振奋精神而传唱的民间小调,所以内容比较通俗,有的 甚至还很粗俗,难登大雅之堂。谷恋村在金蛮财主的资助下成立易俗社剧团之后,金蛮财主重金邀请一些有学识 的文化人参与到剧目的内容改编与创作中。翰林先生高锡华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高锡华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光绪十八年考中进士,曾先后任河南桐柏、项城以及陕西澄城等各府知县,晚年在“金蛮财主”的影响下创作、改编了许多移风易俗的戏曲剧目,最为典型的要数秧歌剧《恶家庭》。这出戏改编于谷恋村的一个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为谷恋村的某一富商之女,从小识文断字、思维活跃,出嫁后仍然外出访友、社交频繁。这种言行让封建思想颇为严重的公婆难以容忍,于是唆使儿子将其休回娘家。此女被休后仍不安心在家,后又加入上海妇女协会,此举在谷恋村反响极大,人们对此女议论纷纷。高锡华根据这一事件编写了剧本《恶家庭》,剧本非但没有批判女主人公,反而对她的言行大加赞赏,同时也对封建家长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该剧一经演出,反响极大,尤其是女主人公的婆家,为了挽回自己颜面,出资50元现大洋一次性买断演出,此后这一剧目再没有在舞台上演出,但它在谷恋村当地却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另外,谷恋村改编创作的剧目还有《算账》《回家》《锄田》以及《下河南》《上包头》《出西口》等,大都与晋商有关,反映了明清时期晋商在外经商贸易的酸甜苦辣。最为典型的是《算账》和《回家》这两出剧目,主人公均在东北一带经商。不同的是,《算账》是对男主人公趾高气昂、为富不仁的行为举止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而《回家》则是对女主人公见利忘义、狭隘自私的心态进行了鞭挞和指责。

艺人高硕鹏

“跌拜旦”与祁太秧歌表演艺术

谷恋村的“易俗社”培养了许多著名的秧歌艺人,典型的如“抓心旦”——高硕鹏。高硕鹏为祁太秧歌著名的旦角艺人,据谷恋村80多岁的高著玉老师讲述,高硕鹏最大的优势是记性好,他不仅能熟背300多出秧歌剧目,而且能把每一出剧目都演得非常准确和动情,所以被观众称为“抓心旦”。另外,谷恋村著名的秧歌艺人还有“跌拜旦”,深受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仅长期活跃在舞台上,而且培养了不少年轻艺人,为祁太秧歌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谷恋村,每一个院落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院落都是一卷文化。2006年11月,谷恋村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8月,谷恋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2月,谷恋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本期《人文读本》由本报记者史俊杰根据《山西省祁县谷恋村建筑文化五题》(作者:李岚、李新建),《祁县谷恋村小村庄古老愿景的规划实现》(作者:李新建 、张剑葳所著),《山西谷恋村:群英谱就的绝美古村》(作者:新博),《山西祁县谷恋村祁太秧歌调查考》(作者:张春娟),《回看那熟悉的村落——谷恋》(作者:卢琳山)进行整理。图片由裴晓军、卢琳山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