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石米高官——张道源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3-13

张道源(董义全素描)

在祁县,唐代廉吏张道源可谓闻名遐迩、鼎鼎有名。这位官至大理寺卿、掌握朝廷律法的最高管理者去世后,家中一无存银、二无财产,只留有粟米两石。唐高祖李渊在他灵前潸然泪下,追封其工部尚书,谥号“节”。

孝义之人

张道源出生于祁县西六支村。在他小的时候,其父体弱多病,不仅不能下地劳动,还需要家人端水喂饭、侍汤奉药。个头还没有炕沿高的张道源主动挑起了服侍父亲的重担,每次给父亲喂饭,他都要先尝一口看烫不烫,每次给父亲喂汤药,他都要先尝一口看苦不苦,《弟子规》里那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就是张道源孝敬老父的真实写照。

张道源14岁那年,父亲因医治无效撒手人寰。父亲去世后,张道源不仅用稚嫩的臂膀挑起全家的重担,而且在父亲的墓地里搭建了一间草屋,整整三年睡在墓地的边上。他的孝心感动了上下邻村,也惊动了祁县衙门,时任县令郭湛听到张道源的事迹后,亲自手书制作了“复礼乡至孝礼”的大匾送到他的家中。

张道源对家人关爱有加、无微不至,对朋友也是礼遇在先、一片赤诚。有一次,他与友人结伴游历,一路上十分愉快,身体一向硬朗的朋友却在一天晚间突发疾病离世。这可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看到朋友遭此大难,一为了不惊扰店主和其他客人,二为了尸骨未寒的朋友不至于凄凉,张道源和衣而卧,与友人的尸身相伴整整一夜,第二日才将朋友的遗体穿戴入殓,雇车扶灵返回家乡。

张道源的孝义之名在广袤的祁县大地广为传颂,在邻近的几个州县也名声不小。经营木材的巨商、文水人士武士彟被这个年轻人的行为所感动,再加上与张父有着不薄的交情,就向隋朝的统治集团举荐,在隋文帝执政时为他谋到官职,当上了刚刚设置不久、对违法官员进行弹劾的监察御史。可这位秉性耿直、眼里容不下半粒砂子的小人物,对隋炀帝横征暴敛的统治十分不满,愤而辞去官职回乡赋闲。空有一腔报国之志的青年官吏张道源,在昌源河畔的土地上成为一介农夫。

冒死招降

隋朝大业十三年,朝廷已是千疮百孔,各路英雄纷纷揭竿而起、称霸一方,先后有九位好汉称帝称王,自立年号。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趁动乱之时起兵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头脑十分灵活的武士彟兄弟预感到李渊能成气候,便以巨额资财赞助唐军,并将张道源推荐给唐王,任命其为大将军府户曹参军。

虽然官阶不高,但李渊在任用官员的过程中,却对张道源刮目相看、赞赏有加,张道源被委以重任,节节高升。

事情是这样的:隋末唐初的将领罗艺,是隋朝左监门将军罗荣的儿子。此人熟悉军事,隋末官拜虎贲中郎将驻守涿郡,自领幽州总领。这位年轻将领高超的带兵才能让李渊刮目相看,他做梦也想将其收入麾下。李渊还真舍得在此人身上下功夫,先后派出窦建德、王世充等多股武装势力前往幽燕招降,硬则武力攻打,软则封官许愿,年轻气盛的罗艺居然软硬不吃、我行我素。忽一日,李唐王想到了张道源,或许他认为山西人老实厚道、诚恳可靠,也可能觉得罗艺这个陕西人与张道源是半个老乡,就任命张道源作为抚慰使前往燕赵直接与罗艺面谈。

历史典籍上并未记载张道源许了什么宏愿,只有《旧唐书》卷五六《罗艺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会我使人张道源绥辑山东,遣人渝意,艺大悦……”艺大悦后,于武德三年归顺大唐,被赐予李姓,册封燕郡王。从此,唐王朝多了一员猛将,燕赵百姓免受战火袭扰,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为日后唐军征服各地武装割据势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道源冒险顺利劝降罗艺,为李唐天下的稳固立下了不朽功勋,受到李渊的赞美与褒奖,并恩赐范阳郡公,后拜大理寺卿。

能容天下

张道源做官,有其独特的为政之道,他不仅继承了山西人头脑精明、行事谨慎之传统美德,而且沿袭了老祖宗包容天下、忠厚仁义的处世之道,在处理儒、释、道的问题时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受到推崇。

在他担任大理寺卿的时候,太史令傅奕提出了“罢黜释道、独尊儒教”的主张,并请朝廷为此举行廷议。就在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皇帝左右为难、不好决断之时,张道源勇敢地站到最前列,对比他职务高出好几级的太史令历数了儒、释、道三家的优劣,分析了罢黜任何一家在百姓心目中的损失,以及维护兼容平衡为朝廷的统治带来的好处。他最后说:“儒言仁恕,释言清静,道言无为,果正则释道空矣,何需罢黜。”张道源的主张得到了皇帝的肯定。皇帝看到张道源办事稳重、考虑周全,善于协调多方面的关系,且有能容天下之肚量,便让他转任太仆卿。

在从政理事的几十年中,张道源不仅是一位济世能臣,还是有情有义的官吏。他在担任大理寺卿时,大臣何稠、士澄因犯事获罪,家人被除籍,财产被没收。皇帝为了解恨还将其妻妾分赐给有功之臣,并将其子女分配到官宦家中为奴,张道源也在接受赏赐的名单之中。看到有些人欢天喜地领其财产、挑其妻女,张道源气得咬牙切齿。他说:“人有否泰,亦属正常,安可因己之泰,利人之否,乘危取其妻妾子女,岂近仁者之心乎?”这位宅心仁厚的祁县人不仅没做落井下石的事,还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银子,对一些人进行了妥善安置。

张道源刚正不阿、忠厚为人的行事作风得到了朝野上下普遍敬重,也受到唐代名臣魏征的欣赏,还在关键时候受到魏征的保护。桂州都督李奉节去世后,他的妻子拿珠子在街市上出售,谁知这珠子竟是朝廷赏赐之物。唐太宗李世民闻讯后大怒,认为这是蔑视朝廷的欺君之罪,要抄家除籍并追究举荐者的责任,而李奉节的举荐人正是张道源。魏征在朝堂上建言说:“自圣朝以来,为国尽忠、清贞慎守、始终不渝,屈突通、张道源而已。”魏征寥寥数语,点出了张道源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忠诚所在,李世民听后打消了追查治罪的念头。

粟米两石

张道源一生集孝、仁、义、信、廉于一身,官居高位、清苦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期积劳成疾,病逝于相州都督的岗位上。

张道源离世的消息迅速传到了朝廷,唐高祖李渊很是悲痛,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坚持要送这位良臣贤士最后一程。李渊亲自到张府吊唁,发现其家徒四壁、十分贫穷,揭开米缸发现仅有两石粟米。戎马一生的大唐开国元勋万万没想到,侍奉了他家两代君主的这位忠臣这般廉洁,他深深地被张道源的清廉所打动,两眼含泪向他的灵柩鞠了三躬,当场赏赐缎帛三百匹将其安葬,并责令在其故乡建设“张都督祠”,供后人瞻仰。

据《旧唐书》记载:武德七年,张道源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工部尚书,并赠谥号“节”。在中国古代,天子、诸侯或其他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死后要给予谥号。谥号“节”不仅是对张道源忠君爱国行为的褒奖,更是对他清正廉洁一生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