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2-05
油花花吃出好彩头
介休油花花。
“奶奶巧手捏花花,妈妈油锅炸面花。炸成金黄油花花,宝宝吃了乐开花……”这首儿歌唱的便是油花花。油花花,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介休土称“煮色色”,它酥、甜、脆,吃到嘴里,嘎嘣嘣、脆生生、甜滋滋,是介休特色的年俗小吃。
一进腊月,介休家家户户都做一些小吃来招待客人,手脚麻利的小媳妇、大娘们就开始做起介休特色小吃——油花花。油花花的制作方法简单,一家人都可以参与制作。和面时通常加糖和适量热油,用热水和面,经过醒面、成型、油炸就完成了,有经验的老人对糖油量的把握恰到好处,和的面不软不硬,做出来的油花花酥脆香甜。过年时用来待客,或者亲友之间互相赠送。
油花花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相传,介子推随晋国公子重耳出奔19年,有“割股奉君”之功,但不“贪天之功”“不言禄”,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全国每年3月5日为火禁日,由此产生了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介子推,忠心耿耿、淡泊名利,一直被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深得世人怀念。每逢寒食节这天,百姓摒烟火,食寒食,只食事先准备的油花花等炉食,油花花逐渐演变为介休百姓喜爱的一种美食。
窗花花裁出春消息
游洋创作龙年剪纸。
贴窗花。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流传最广的艺术之一,方寸之间、变化无穷,是传统年节和喜庆时刻必不可少的吉祥物。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民间剪纸,流传千年、经久不衰,极具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特色。
“窗花剪纸,每幅图案都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晋中地区的窗花剪纸内容丰富,品类众多,如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种花卉虫鱼鸟的图案,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作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剪纸专业委员会主任、省级非遗项目榆次剪纸传承人,游洋说起窗花,总有说不完的话。
每逢农历新年,游洋就特别忙,找他剪窗花、剪“福”“喜”字的人络绎不绝。虎年剪虎,兔年剪兔,到了龙年自然是剪龙。只见小小红纸在他手中飞速旋转、上下翻飞,真有些眼花缭乱。不一会儿,他抖抖纸屑,小心打开,一张充满吉祥寓意的剪纸作品便跃然纸上,令人叹为观止。
近些年,窗花不再是年节窗户上的装饰,逐渐成为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品。寓意吉祥、技艺精湛的剪纸作品装裱后,悬挂在家中,既是美好祝愿,又能赏心悦目。
晋商彩灯灿若繁星
平遥彩灯。
晋中是晋商故里,走进晋商大院,红彤彤的灯笼映衬着房舍庭院,眼前仿佛闪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景象。在晋商兴盛的明清时期,彩灯技艺在晋中大地上更是流传甚广。
在太谷三多堂对面,有座晋商彩灯展览馆,进入其中,彩灯璀璨,令人目不暇接。“山西彩灯随着晋商崛起,融会了南北特色,别具一格。如今彩灯市场需求旺盛,进入腊月就忙不完。今年的龙型彩灯有上百种之多,供不应求,一直在加班加点制作。”走进生产车间,工人师傅正在忙碌地加工彩灯。见缝插针,山西晋商彩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焦培斌介绍着。
平遥彩灯历史悠久,2014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代以来,逢年过节,城内商铺无论大小都要悬挂各式各样的花灯,既喜庆又显示其身份实力。每年的“平遥中国年”、赏灯会,使彩灯艺术有了长足发展。
“平遥彩灯已形成了喜庆红灯、木质宫灯、锦缎花灯、纸雕宫灯等上百品种。”作为平遥古灯艺第四代传承人,李孝前守正创新,将传统花灯和声光电结合完美展示。
流光溢彩的彩灯,点亮了冬日夜空,染红了春节气氛,温暖了百姓生活。过年了,循着灯光,请到晋商故里走一走!
左权“十大碗” 碗碗锁乡愁
左权“十大碗”。
逢年过节,少不了美食相伴。在左权,不仅有看得见的风景、动了心的风情,更有让你垂涎欲滴的各种美食。其中,“十大碗”便是一个代表,它承载着在外游子的记忆,传达着幸福团圆的美好寓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春节期间,为更好满足顾客的需求,左权县老牌餐饮企业迎宾馆推出传统美食“十大碗”节日礼盒套装。套装包含肉丸、猪肘、小酥肉、左权大黄米、葫芦条等多种食材,荤素搭配均衡,营养价值丰富。
在很多左权人的记忆里,“十大碗”传统风味浓郁,是各种宴席上的“宠儿”。尤其是在农村,无论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都讲究吃“席”,用“十大碗”菜系待客很受亲戚朋友喜爱。
“十大碗”是指装在碗里的十种蒸碗菜,分别由五荤和五素组成,讲究料厚品重、味纯汤清。在经过高温蒸制后,荤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吃起来满口留香,咽下去回味无穷。
过街彩棚搭起新年新愿望
过街彩棚。
祁县春节最具特色的便是“彩棚”。在以前,城内的商家大户每年春节都会搭起彩棚,供人们游览。由于晋商实力强,当时彩棚的规模相当宏大。因此,山西民间一直流传着“祁县的棚,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的说法。
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深受祁县人喜欢?主要是因为它结构精巧、内容新奇。棚设大街两侧,长50米到百米不等,跨街搭彩牌坊,两三层飞檐翘角,彩饰精巧。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在祁县的主干道上,路口处的过街彩棚,虽然不像各个灯展一样会引人驻足观赏,但却更像祁县的一张张名片,吸引游人走进祁县,了解这座富有文化色彩的古城,也让更多祁县人知道,无论身处何方,各个过街彩楼就像一道道彩虹,那里有家乡的味道,指引你回家的方向。
年馍一蒸 年味渐浓
蒸花馍。
“喜迎新年、花开富贵、恭喜发财、相亲相爱、步步登高、年年有余……”这么喜庆的花馍,有的像一条鱼,有的像一朵玫瑰花,有的好似一个元宝。2月1日,在榆次区迎喜房花馍店,店员正在忙着捏花馍、蒸花馍。
蒸花馍是晋中最为重要的年俗之一,进入腊月,小年前后,各家都相继开始蒸年馍。各式各样的花馍在一双双巧手中揉、捏、擀、戳,精致漂亮、寓意美好。花馍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象征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也寄予了人们美好的希望与祝福。当笼屉揭开的一瞬间,浓郁的麦香味夹杂着红枣甜丝丝的香气,热腾腾的蒸汽中散发出浓浓的年味。
据迎喜房花馍店负责人陈楠介绍,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浓,花馍的销量比过去增加不少。尤其是像福袋、宝葫芦这样具有传统春节氛围和吉祥寓意的花馍更是格外受欢迎。
到后沟古村访中国民协顾问常嗣新——
晋中年俗散发晋商味道
常嗣新畅谈晋中年俗文化。
冬日暖阳,记者驱车赶往榆次后沟古村,见到了中国民协顾问常嗣新,他曾担任中国民协副主席,省民协主席、名誉主席。20年前,他参与后沟古村的保护开发,5年前他搬到村里,担任荣誉村长。
“春节,传统意义上来讲是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至次年正月十五,以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为高潮。期间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祈求丰年、祝福安康。年俗文化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78岁的常嗣新老人对年俗文化熟稔于心。
他介绍说,晋中民俗文化与晋商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富裕带来的气象与别处不同。过去,年关是最忙的时节。人们忙着购买年货,洒扫庭除,人情往来也格外密集,迎来送往,聚会频繁。集市熙熙攘攘,骡马市热闹嘈杂,铁匠铺、裁缝铺生意最好……
商人们要置办行头,走亲访友,联络生意伙伴,参加宴请酒局等,像极了如今的公司年会和工作聚餐。要添置来年需要的物品,马队和驼队要更换牲口、货架,票号、镖局要处理的业务陡增,以除夕为界,进入倒计时,赶着在年前办好,等过了年,一切预备停当,随时就要出发……
深宅大院,年根要里里外外装饰一新,张灯结彩,歌舞喧腾。大红灯笼高高挂,不单是街头和院落的大型景观灯,还包括室内的各色宫灯、玻璃彩绘、流苏绢纱等都要换新,此为张灯;院门街巷要搭起门楼、结彩楼,各家比赛似的扎出不同花样,姿态各异,华美异常,此为结彩。
回乡过年的,还有走南闯北的镖师、戏班子演员等。万里茶路艰辛漫长,各驼队为鼓舞士气,聊解思乡之苦,会带一些演员随行。过年期间,镖师习武切磋,演员交流演出,成为年节娱乐的主力军。
而那些赶马的、拉骆驼的人没法回家,就在偏远一些的村子住下,接来老婆孩子就地过年。他们唱起小花戏、民歌、小调等,载歌载舞,欢庆难得的休闲时光。饭菜或许没城里丰盛,但社火规模却远比城里热闹。
过年,是对人们辛苦一年的犒赏。吃喝玩乐竞相上场,各色佳肴美食、小戏杂耍、锣鼓歌舞轮番登场。因地域不同,晋中平川、东山各地风俗各不相同。比如,榆次南庄的无根架火,气势恢宏,令人炫目;平遥、太谷的彩灯技艺经久不衰,传承至今;左权民歌和小花戏则在左权、和顺一带流传甚广……
文字:周俊芳 王志敏
摄影:唐伟青 杨洋 张浩亮 周俊芳
赵 煌 孙军星 贾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