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2-02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到这个时候,脑海里总会飘过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也是从这天起,家家户户开始忙年,擦玻璃、扫屋子、备年货……还有的人家遵循民间风俗,抓住年前这段日子,忙着嫁娶。广大城乡群众在热腾腾的烟火气和扑面而来的年味中,在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中,感受着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
祭灶纳吉保平安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很多人家特别是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祭灶神的习俗,让小年多了一份仪式感。
“我们家每年腊月二十三都会有一个简单的祭灶仪式。”1月31日,家住灵石县南关镇沟峪滩村的师伟正和父亲采购祭灶用品。师伟表示,作为传统民俗,祭灶神在农村是每年必做的一件事,这一天灶王升天,为了让灶王给老百姓们说好话,人们会在这天做糖瓜来祭灶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为什么要祭灶神呢?听村里的老人讲,传说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便要升天,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的汇报,再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之手。”师伟介绍,老百姓为了免灾,就会在这天请灶王吃吃喝喝,让他醉饱上天,不要议论人间长短,回来时最好带点钱来分分。当然,祭灶更重要的是祈福。“有的人家会用糖瓜来祭灶神,粘住灶神的嘴巴,他就说不出自己的坏话了。除此以外,在大年三十,我们村里还有个民俗就是守岁,也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归家有期,团圆不远。小年一过,每家每户盼着在外的家人能够早一天归来的心情也愈加热切,盼着一年一度的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也盼着来年的美满幸福、安康如意。(张凯鹏)
糖瓜如蜜甜心间
“二十三,糖瓜粘”,一到腊月二十三这天,糖瓜、饴糖、麻糖等给灶王嘴上抹的吃食,逐渐演变成为孩子们小年必吃的零食。最近这段时间,街头巷尾卖糖瓜的商贩多了起来。
小年吃糖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糖瓜是用麦芽糖做成的一种糖果,因形状似瓜类而得名。
腊月二十三为什么要吃糖瓜呢?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百事。所以,人们要用又粘又甜的糖瓜粘住灶王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像往年一样,市民庞变梅早早就买好了糖瓜。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但父母还是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买糖瓜给他们吃。“那时没有什么吃糖的机会,所以非常盼望腊月二十三的糖瓜。兄弟姐妹几个人分食一块糖瓜的情形历历在目,糖瓜吃到嘴里分外香甜。”庞变梅说。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糖瓜的样式也多了起来,有裹芝麻的、有夹馅的,还有人自己在家做起了糖瓜。市民李萌平时就喜欢在家里自己做蛋糕、点心,今年,她亲手做了糖瓜。“小时候都是吃家里买的糖瓜,今年自己做,可以根据口味调配原材料。”李萌找来糖瓜的制作方法,又买来了原材料。“糖瓜的原料简单,制作过程也不复杂。把麦芽糖反复搅拌熬煮成浓稠状后,反复拉伸。我做了百香果、草莓、巧克力三种口味的糖瓜,很受孩子们欢迎。”李萌还把自己做的糖瓜分享给亲朋好友一起品尝。 (张颖)
腊月婚嫁人气旺
每年腊月都是新人结婚的旺季,今年也不例外。连日来,我市不少新人都抢搭节前末班车举行典礼。据从事婚庆行业的陈改花介绍,他们迎来了农历春节前的最后一个结婚小高潮。
按照传统习俗,情投意合的情侣们组织幸福家庭,在结婚的时候都会选一个“好日子”,而每年腊月二十三至农历春节前的“档期”,则被视为最好的日子。陈改花介绍:“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因此直至年底,举行婚礼的人会特别多。”
陈改花的婚庆店负责婚礼场地布置、司仪、跟妆、拍摄等一条龙服务,她告诉记者,进入腊月以来,店里的订单明显增多,特别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以后,店里每天都有婚礼场地布置,工作人员也是连轴转。她说:“我们接下来还有7场婚礼场地需要布置,最晚的一场已经排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九。”
腊月里,不少在外工作的市民纷纷返乡与家人团聚。平时工作忙碌,年前的空闲时间让他们有时间筹备婚礼,也方便亲戚、朋友参加,利用这个时间段把人生大事办了,是很多人的想法,家住和顺县的杨乐就是这么打算的。他说:“我和女友都在上海工作,平时工作忙,这次回来办婚礼,就是想趁着春节前,不少在外工作的亲戚、朋友都返乡过年,大家比较容易相聚。”(李娟)
扫尘除瘴迎新春
擦玻璃、抹家具、洗窗帘、整理衣物,随着年的脚步渐近,家家户户忙前忙后,把积攒了一年的灰尘扫干净、多余的物件扔出去,把家里收拾得清清爽爽,迎接新年。
“过年前扫灰尘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这时,就忙得不可开交。”这几天,市民张晓萍一有时间就打扫,她告诉记者,“听老人说,扫灰尘这一习俗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主要是为了驱疫鬼、祈安康。因‘尘’与‘陈’谐音,后来,扫尘寓意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既指清扫家里家外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顺。”
“白天要上班,都是趁晚上和周末打扫。”1月31日晚,家住市城区银海心悦小区的市民李月萍回家吃过饭后,就和丈夫挪动沙发,开始大扫除。李月萍笑着说:“平时拖地时,家里犄角旮旯很少顾及,年前总要把沙发、茶几都挪开打扫一下,再把柜子里每个角落都擦洗、整理一下。老公负责力气活、我负责擦洗、女儿负责整理,全家齐上阵,既有效率又不累。”
“最近腰疼的老毛病犯了,儿子请家政人员给我们来了个全屋打扫,儿媳妇周末回来帮我清洗了窗帘,省了我不少事。”60多岁的市民程永芬说,“家政人员打扫得挺干净,等我腰好了,再整理整理就能过年了。”
“趁着前几天的好天气,我已晾晒了家里的被褥,请家政人员擦了玻璃,就剩下擦抹、收拾了。”市民王宝玲说。王宝玲的儿子在外地上大学,今年寒假,儿子主动参与打扫卫生。“孩子上了大学懂事多了,主动帮我打扫,说和父母一起打扫不仅能增进情感,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闫淑娟)
从“头”开始辞旧岁
俗话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于是,春节前理发成了一道年年必有的仪式,人们会在此时理发、洗澡,寓意辞旧迎新祈好运。
新年新气象,一切从“头”开始。春节在即,很多群众都在“头”上做起了文章,民间有“正月不理发”的说法,因此,临近年关,人们总要拾掇拾掇头发。记者走访市城区多家理发店看到,大家理发、烫发、染发,一片忙碌景象。每年的小年,市民刘启然都会来到位于市城区安宁街的一家理发店,找他熟悉的理发师修剪头发。
记者走进安宁街这家理发店看到,有的正在烫发、染发,有的正在等待。刘启然是这家理发店的常客,他坐在理发椅上,和理发师闲聊:“小年理发,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我年轻那会儿,每到这一天都要去理发,就为了讨个好彩头,祈求来年一切顺利。”理发师笑着回答:“是啊,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这些传统习俗还是要传承下去。进入腊月,客人比平常多,最近基本上天天都在加班。腊月二十之前女顾客多,腊月二十之后主要是男顾客。”
过年理发,自然少不了老人和孩子,市城区迎宾街上的一家理发店内也是一片繁忙,市民张月带着妈妈和女儿来收拾头发。“我是长头发,半个月前烫了卷、染了色,这次主要是带着妈妈和孩子理发。妈妈年纪大了,头发渐白,趁着年前理发,给妈妈染个年轻一些的发色,让她漂漂亮亮过年。孩子的头发剪得精神点,用崭新的形象迎接新的一年。”(马永红)
花馍蒸出幸福年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临近年关,人们早早准备,发面、蒸年馍、卖年馍,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花馍店老板,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欢快的氛围中。
1月30日,市城区二宝花馍店门前熙熙攘攘,市民们慕名前来,只为选购这里的特色年馍。二宝花馍店老板娘一边揉着面团,一边热情地告诉记者:“在我市,蒸年馍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过去,蒸年馍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平安。现在,这一习俗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我们制作的花馍有鱼、龙、金元宝等各种造型,今年还推出了金龙送财系列的创新产品,不仅口感好,还添加了红枣、核桃等,营养价值更高。”
在市城区,像二宝花馍店一样的新型花馍店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市民李女士表示:“现在的花馍店将花馍的造型和图案进行创新,既有创意又有设计感,每一款的寓意都不同,买来走亲访友很不错。”
蒸上花馍过大年,好吃好看好吉祥。1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市民张凡家中,张凡给记者展示了部分做好的花馍,造型各异的兔子、像花瓣一样盛开的枣花馍,麦香浓郁、热气腾腾,精美的花馍不仅象征着吉祥如意,也“蒸”出了人们满满的幸福感。
“有了花馍,就有了年味,我从小就看奶奶蒸花馍,从奶奶那里学会了蒸花馍的技巧。每年,我都会多蒸一些,送给亲朋好友,为自己也为他们讨个好彩头。”张凡说。(王爱媛)
策划 / 路丽华
统筹 / 闫淑娟
投影 / 程 婧
报眉设计 / 赵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