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承古塑新唤醒千年爱情文化

—— 用好“牛郎织女”文化名片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1-13 11:06:07

七夕节是一个传递爱和美的节日,也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情人节。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也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令人津津乐道。和顺县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之一。2006年,和顺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被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和顺县被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浪漫甜蜜正成为这里新的文化符号,七夕传统文化也已深深刻入这个县城的每个角落。

传说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

迢迢牛郎淳朴爱,皎皎织女下凡来。

牛郎织女传说是汉文化圈内传承千年的民间神话故事,从西周对天象星辰观测起,便产生了织女星与牵牛星的名称。东汉时期,织女和牵牛的故事被民间百姓不断创造、反复加工,成为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到了汉代,不仅形成了七夕节,民间还涌现出大量吟唱牛郎织女的诗文,许多地方还树立了牛郎织女石刻雕像,其墓葬壁画、画像砖石等作品也遍布中原。但较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是南朝梁殷芸所著《小说》中《月令广义·七月令》的记载,称牛郎娶天帝之孙女织女为妻,织女嫁后废织纫,致使天帝发怒,责令归河东,只许他们一年一度相会。民间百姓则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追求不断对故事进行加工完善,把它演绎成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并广为流传。1月6日,记者来到和顺县文化馆,跟随工作人员的指引,深入了解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起源。

随后,驱车1个小时,到达和顺县松烟镇南天池村——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分布地之一,见到了热情的村民王继升,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这个美丽的传说:牛郎排行老三,本姓王,母亲娘家姓青。父母早逝后,牛郎遭兄嫂冷遇,遂分家与舅舅同住,每天与老牛相伴。织女下凡到南天池洗浴,被牛郎撞见,二人一见钟情。牛郎经舅舅青似海出谋划策,盗走织女衣裳,经喜鹊仙子撮合,遂成良缘。织女为牛郎生育了一双儿女,并教会村人纺织刺绣。老牛临死时嘱咐牛郎留下它的皮和蹄遇到难事时急用,并要求把它埋于山坡。天庭命天兵天将下界捉回织女,牛郎披上牛皮,担上儿女追赶,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划,从此牛郎织女二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再到定型形成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关联。在王继升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保存完好的牛郎织女传说手抄本,纸张虽然泛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除此之外,至今,南天池一带仍保留着关于七夕文化的诸多传统习俗和地形风貌:村民们每年七月初七都会在夜间“看天”,院中朝南摆上桌子或案板,上面供奉连着杆茎一起煮熟的毛豆和带苞叶煮熟的玉米,然后燃香拜天,祭祀牛郎织女;每年正月演出“敬神戏”时,必要吟唱牛郎织女传说的韵文,韵文后才可以开演正本;曾经家家户户都会纺线织布,村民家中仍保留着古老的织机和纺车,村内大部分妇女均会刺绣工艺,农闲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展示手艺;橡树叶可喂蚕,村庄遍山的橡树仍然茂盛非凡;当地20多处地名与景观,如南天门、牛郎庙、织女庙、相思背、喜鹊山、王母庙等,与牛郎织女传说对应切合,保存着原生态风貌。

男耕女织的生活形态、代代相传的民间信仰,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极为融合,且具有强烈的原生态特征,南天池村的大多数村民也如王继升一样,对这个传说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可以说,“牛郎织女”在这里经久传唱,七夕风俗在这里代代沿袭。

传承

文化引流文创出圈

牛郎织女传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他们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纯洁爱情、忠贞婚姻和追求诗意人生的价值取向,经过千年流传,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南天池村一带的牛郎织女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表现出了扎根于民间的文化创造与群体性智慧。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古时女子会穿针乞巧。生活在和顺县域的女人们,大多心灵手巧。”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顺刺绣技艺县级传承人张丽娜手拿针线,一边展示刺绣技艺,一边向记者介绍,刺绣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和顺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般从样式到整理成形需要糊裱、画图、裁剪、手工刺绣等4至5道工序,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布局错落有致,构图章法严谨,色彩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有“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曾经,和顺县的大多数刺绣艺术品,都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多为日常用品,有鞋垫、肚兜、帽子、枕头、针线包等,图案多以莲生贵子、十二生肖、福海无边、祥龙献瑞等吉祥元素为主,随着牛郎织女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刺绣技艺的不断精进,昔日的日常用品已经成为现在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和顺刺绣的两位省级传承人范素萍和白巧英,在传统刺绣技艺上自创出独特的刺绣针法,创作出了“牛郎织女”组画,用精巧的绣艺把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一幅幅刺绣作品,被当地百姓称为“织女传人”。

此外,每逢端午节,和顺县域内情侣、夫妻、母子之间都会互赠相传织女为牛郎织制的“香郎郎”,“香郎郎”里面只装南天池一带山上生长的艾叶,艾香浓郁,寓意健康平安;2023年,“牛郎织女和顺布鞋”挂牌成立,不仅传承和顺地域的布鞋制作技艺,同时也创新推出满足当下消费的新品类。“牛郎织女和顺布鞋”和“香郎郎”均被列入和顺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还有和顺剪纸、烙画、树皮画、泥塑等传统手工艺作品,均用独特的技艺把牛郎织女传说表现出来,让牛郎织女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在2023年相继举行的北京——和顺招商推介会、和顺县商机合作共享会和山西晋中(和顺)长三角招商引资推介会活动中,剪纸牛郎织女故事组图、刺绣牛郎织女组画向广大客商展示,提高了牛郎织女文化的知名度,扩大了文创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使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成为和顺县以节弘文、以友招商的重要载体。

融合

以节搭台文旅缤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牛郎织女的传说赋予了和顺这片土地浪漫的色彩。依托文化底蕴、历史渊源、红色传统、山水生态等资源优势,和顺县专注12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致力构建“东部山水爱情、西部红色康养、中部休闲避暑”的特色文旅新格局,打造爱情之乡、太行人家、红色老区、避暑胜地融合的“和顺文化符号”,以高质量文旅助力高质量发展。

和顺县以节会搭台、以文化引领,成功举办了12届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将传统的七夕节庆活动发展成为展示形象的窗口、弘扬文化的载体和彰显魅力的平台,吸引广大游客和外来客商走进和顺、乐享和顺,投资和顺、发展和顺,实现了文化、旅游“比翼”齐飞。

随着“牛郎织女”这张名片越叫越响,风光秀美的南天池村也有了让“爱”发光的想法。

南天池村海拔1350米,周围山峰奇峻,春夏秋林木茂盛,百草繁荣。村内气候凉爽,泉眼丰富,泉水汩汩,寒冬不冰,四季不息,是一处极佳的消夏避暑胜地。在村西1公里处,海拔1800多米的天河梁横亘南北,气势宏伟,从山顶向下俯视,村境四周云雾缭绕,犹如仙境。

“这里最吸引人的除了爱情故事,还有村民们世代以耕种养殖为生的原生态生活模式,多数农户还住着古老的石板房、石板炕、石片院,用着石砌火、石头磨、石头碾。为了让村庄更有吸引力,我们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集体烧烤营地,引进网红秋千,购买旅游观光车,发展11处太行民宿,与方圆2至3公里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呼应,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4.3万元、村民增收30余万元。南天池村也荣获了‘国家森林乡村’‘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太行人家’等美誉。”南天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宝珠介绍道。目前,太行民宿已达到200人就餐、50人住宿的接待规模,烧烤营地已接待游客3000余人。下一步,将围绕“康养东太行、爱在南天池”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完善核心吸引物和基础服务功能,让牛郎织女传说有魂更有形。

千年历史传承,文化是最重要的根脉。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历经时空变迁毫不褪色,正着力进行着文化赋能和创新发展,续写新时代的传奇。

图①和顺县松烟镇南天池村。

本报记者 张浩亮 摄

图②③第十二届中国·和顺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活动现场。 本报通讯员 王永贵 摄

(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