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1-03
图为平遥古城鸟瞰图。记者 张浩亮 摄
山川形胜、物华天宝,底蕴深厚、文脉悠长,在发展文旅融合的道路上,晋中闪烁着得天独厚的光芒。
如何让历史生动起来?如何让风景更加出彩?如何让游客来了再来?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思考、在行动,通过采取“放开经营、多元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等旅游发展方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建设,在晋中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留下了一串铿锵足音。
时间奔流,岁月如梭,往事回首,写满收获。回望刚刚过去的2023年,留下太多精彩记忆。
这一年,文化之花别样红
文化是历史的烙印,也是城市发展的精髓和灵魂。一年来,我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惠民演出如火如荼,艺术精品好评如潮。
到平遥古城体验穿越之旅,感受汉风雅韵;去介休张壁古堡赏烟花看非遗,深度参与“地道中国年”;在祁县乔家大院走“囍”道、品美食、观社火,浓浓的民俗味儿让人流连忘返……2023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我市组织开展了“欢乐中国年、晋中社火节”系列活动,116项接地气、带喜气、冒热气,颇具晋中特色的文化活动点亮群众美好生活。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2023年,我市承办的2023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乡土文化能人技艺大赛在昔阳县文体活动中心成功举办;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情打造的《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于左权县录制后亮相央视;在市城区潇河莲花湾举行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以青春的名义与艺术对话……
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共组织群众文艺队伍开展群众性活动14803场,组织乡村文化能人开展集中培训2862次,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开展活动7098场,送戏下乡1432场,稀有剧种演出600场,把惠民活动送进千家万户,把文化种子撒进群众心田。
2023年5月21日,我市国家一级演员郑芳芳凭借在晋剧《望海楼台》中的出色表现,荣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我省时隔6年、晋中市时隔20年再次迎回的梅花奖。晋剧《裕川茶庄》荣获了山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入围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从山西出发”单元的电影《角儿情》在平遥首映。歌舞剧《烽火家书》在邯郸、太原、榆次等地演出得到了观众、专家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这一年,晋中文化建设百花齐放、满眼皆春。
这一年,文旅融合风帆劲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进入文旅融合新时代,当诗和远方相逢,当生态风景和文化传承相融,晋中近悦远来。
冬日,穿着明清时期晋商霓裳穿行在古城里,看着古老的街道,串着古老的店铺,踩着古老的青石板,让人感觉好像行走在历史里,或者是影片里,又好像是现代里。在古城,不仅可以近距离触摸晋商的辉煌印记,还可以亲自体验“少奶奶”,当然,一不小心还会遇到街边县太爷迎宾、八音会、县太爷巡街等演出。
为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晋商人家的生活日常,乔家大院景区深入挖掘文化内核,编排了掌柜集结、嫁娶、拜寿等情景剧,将传统“观光游”转变为创新“体验游”,使游客从“过境游”转变为“过夜游”,实现游客与文化的深度互动、完美交融。
做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者,让文脉源远流长,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晋中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和路径。除立足于景观与文化相融外,我市亦积极开展“1+10”创建行动,推动文旅与康养相促,榆次小西沟文旅康养综合体入选首批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培育打造了榆社云竹湖等10个市级文旅康养示范区。
丰富业态、深化融合,一年来,得益于良好的政策引导、供给优化,群众消费活力攀升,晋中文旅市场强劲复苏。2023年,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七家重点景区累计接待人数1012.36万人次,同比增长300.73%;门票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389.91%。全市39家A级景区和乔家大院景区对19所驻地高校师生免首道门票,累计接待驻地高校师生7万余人次。
炎夏,“昔阳崇家岭·露营音乐节”的热闹举办,引爆了精彩绝伦的户外音乐视听盛宴,擦亮了“最美昔阳红”文旅品牌。雪后,巍巍太行气势磅礴,鬼斧神工的悬崖、千奇百态的山石、引人入胜的溶洞,令前来观光的游客叹为观止。
可游可玩可品可赏,如今的晋中,以美景引人,借文化留人,让历史说话,变“看山看水看风景”为“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给八方游客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旅游体验,也形成文旅市场新的增长点。
这一年,晋中文旅融合活力迸发、风帆正劲。
这一年,文化遗产焕新彩
晋中之美不仅在于优越的生态环境,也在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年来,我市多措并举,聚焦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卓有成效,精彩“出圈”。
2023年1月,我市捧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金字招牌,晋中市全域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建设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融合共生。
2023年10月27日,“我从‘晋’中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走进中国非遗馆专题展览”在北京开展,向世人展示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13年来丰硕的建设成果。
“一座晋中城,半部中国史”,晋商故里,奇崛壮丽的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亘古至今。
为了让晋中大地上古老的非遗得到更好的发掘、保护、传承、创新,我市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见人见物见生活,夯实基础,让传统文化的氛围更浓,让非遗传承生命力更加旺盛。
我市累计建成国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40处,以“介子割股奉君”“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介休绵山、和顺天河山等景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实施以平遥古城、晋商大院为龙头的千处“五古”(即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文物整修工程;开展非遗普查、建档、音像记录、图书出版和理论研究等工作,非遗代表性项目由创建之初的50项增至995项。
一系列有力举措让留下岁月沧桑痕迹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得到修缮、保护、传承,让它们重新绽放光彩。
2023年9月22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晋中市非遗馆正式开馆,通过实物展示、数字长卷、沉浸式体验及图文说明等形式,对晋中非遗十大类500余个项目进行分类展示,全面展现了晋中非遗的独特魅力。
这一年,晋中文化遗产融入时代、焕发新彩。
回望硕果,满怀欣喜,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站在新的起点,晋中文旅将继续乘着融合发展的东风,巩固提升高质量发展成效,全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创新的理念、高昂的热情、坚定的步伐,开启崭新的2024年!
记者 闫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