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转型在前列

千年霓彩浴火新生

—— 介休琉璃烧制技艺承古出新意韵长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12-25 09:15:42

图①刘开宝正在对选好的泥料进行设计、造型。记者 张浩亮 摄

图②琉璃烧制。记者 张浩亮 摄

漫步历史厚重的后土庙,便进入一个色彩缤纷的琉璃世界,碧绿与明黄交织的瓦片述说着过往故事;

游览神秘的张壁古堡,凝望龙飞凤舞的琉璃覆顶,欣赏屋脊上形态各异的琉璃瑞兽,静观民间瑰宝孔雀蓝琉璃碑,仿佛在和历史对话;

驻足介休市博物馆,黄橙蓝绿、黑白紫青的古老原件琉璃呈现眼前;通体金黄、形态逼真的“网红”黄釉琉璃走兽实现古与今的文化交流……

作为琉璃艺术之乡,介休在琉璃艺术上久负盛名,高超的琉璃烧制技艺在这座小城留下了众多精美琉璃建筑,历经数百年光彩依然。来介休,尽情纵一场琉云璃彩的千年大梦!

叠翠流金展华彩

霓彩越千年,无处不琉璃。

冬日里的介休后土庙,虽少了些游客的喧嚣,却多了几分宁静与庄重。精美的琉璃,或刻画神仙鬼怪,或描绘历史故事,无不栩栩如生,在这片琉璃的海洋中,仿佛看到了历代工匠们辛勤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传承。

琉璃,古称“流离”。介休琉璃烧制历史源远流长,烧制技艺自成一派,在山西琉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琉璃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介休琉璃烧制技艺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神峰北,地一所,东至大烟头,南自至,西至琉璃寺,北至石佛脚。”在介休市博物馆,陈列着洪山镇北宋古瓷窑址中发掘出土的唐贞元十一年(795年)一通石碑,表明介休唐代即有琉璃寺,这是截至目前能证明介休琉璃烧制技艺年代最早的文物碑刻记载。石碑背面为北汉天会十四年(970年)《洪山寺重修佛殿记》,其中“椽铺玳瑁,瓦甃琉璃”,说明彼时介休工匠在重修洪山寺佛殿木椽前檐时甃铺了琉璃瓦。

明清时期是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顶峰,介休匠师除在本地及周围的平遥、文水、汾阳、灵石、洪洞等地活动并留下大量作品外,明代还有迁居外地者,将介休的建筑琉璃工艺带到新的居住地并继续发扬光大,沈阳故宫、关外三陵等,都留下了他们的烧造印记。

如今,介休城乡仍保存有大量精美的琉璃建筑,其中有1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建筑的琉璃,形制几乎囊括所有样式,名目繁多且件件精致,它们不单单是建筑装饰品,更是一件件从古流传至今的艺术珍品,在古老的屋脊殿宇上熠熠生辉。

省级非遗项目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人刘开宝说:“介休琉璃不仅仅是一个物件,它是凝固的历史,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而这五彩斑斓的故事,必定会一直流传下去。”

琉璃光可鉴,技艺繁而美。介休琉璃烧制技艺自成一派,琉璃制作的工艺大体要经过选料、设计、成型、素烧、施釉、釉烧、产品检验等几个阶段。琉璃成型主要通过手工捏制或模制来完成,这就要求匠师不但要有较强的立体造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水平,作品出来之后传不传神,都在方寸之间。

琉璃胚胎干燥成型后要进行高温素烧,素烧出窑后,要对成型的素胎胚件进行施釉,再进行入窑釉烧。烧工要根据烧制产品体积的大小和施釉情况,对窑位分布、烧造时间、窑温等进行严格控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经验性。数个月的耐心打磨,方能成就琉璃的光滑晶莹和美轮美奂。

从火中淬炼、从岁月中涅槃而生的介休琉璃,相承不衰、代有佳作!

匠心铸魂薪火传

从介休城区出发,行至石屯村与洪山镇的交叉口,远远可见几件大型琉璃制品沿路摆放。

唐源古建琉璃制品有限公司便坐落于此,这是刘开宝创办的设计制作基地。步入厂房,墙上挂满了有关琉璃知识的画板,四周陈列着刘开宝制作的琉璃制品,大到影壁宝塔、小到五脊六兽,花样齐全,品种多样。每一件琉璃构件背后,都饱含着他对琉璃的独特情感。

刘开宝介绍,当年,他的曾祖父刘泽长世袭传承古法烧制琉璃技艺,随后把技艺传给了祖父刘少银,祖父又把技艺传给了父亲刘洪春和叔父刘洪秋,到他这里已传承了四代。

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中毕业的刘开宝想回村做琉璃,但介休琉璃窑火已不复往日,家里人不支持他再从事这个行业,他只好一边烧耐火砖,一边用烧砖的利润兼做琉璃。1994年,他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建起了“开宝琉璃瓦厂”,钻研古法琉璃烧制技艺。2009年,他注册成立唐源古建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展开了对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保护研发等一系列工作,坚持传承传统琉璃烧制技艺。

“做琉璃,必须要原料干净、水源干净,就像必须要有一颗纯净的心才能做出精品一样。”刘开宝眼神坚定。他说:“父亲对琉璃艺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热爱,使得我从小便爱上了这门技术,对待琉璃,刚开始是作为一个生存的行业来做,现在,个人的情怀早已经渗透到琉璃文化里了。”

多年来,刘开宝遵守父辈们的传授,始终坚持最传统的琉璃烧制技艺,用自己满是疮痍的双手为我们守护着永不褪色的中国文化。

窑火不灭,生生不息,繁盛千年的介休琉璃,靠的不仅是匠人情怀,还有不懈的创新探索。

在介休三贤广场,矗立着“四狮抬瓶”彩色琉璃雕塑,整座琉璃雕塑高6.6米,连基座总高近10米,光滑剔透,灵动饱满,寓意“事事太平、时时太平、四时太平、世世太平”,成为介休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它正是出自刘开宝之手。

刘开宝回忆,确定造型立意后他还面临两个大难题:“一是整体要求从底基座到顶上九米九,重达百吨,至今为止,没有人做过这么大的琉璃建筑。二是釉料中要有孔雀蓝才出彩,这已失传了100多年,是个巨大的挑战。”

说干就干!刘开宝购置了研磨机、烤炉等小型实验设备,进行试验,无数次反复中终于烧制出与孔雀蓝相近的颜色。他立即找来陶瓷专家一起攻关、总结经验,最终得出结论。原来,孔雀蓝釉的烧结温度要比一般色釉温度高、时间长,在釉烧过程中只容许有十余度的温差,温度高了,泛绿;温度低了,泛黑,有时为了达到某种釉质效果,需要釉烧2到3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开宝研发恢复了介休孔雀蓝琉璃釉烧制技艺,让失传百年的工艺再次面世。

千年古技,百年传承,琉璃技艺在不断创新,然而不变的是一代代传承人根植在血脉里的热爱。

琉光璃彩耀四方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的诗,道出了琉璃的保存不易。”跟随着介休市博物馆讲解员梁键的脚步,记者见到了介休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等古建修缮时替换下来的建筑原件,历经千年风霜依然色彩斑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王澳萱驻足在黄绿蓝釉琉璃鸱吻前,仿佛在和千年的历史对话,感受着作品传递的无穷魅力。从去年到介休后土庙、博物馆等琉璃文化景点参观学习后,她就对介休琉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精美的琉璃作品层层相承,变化万千;一半人为,一半天成。”王澳萱告诉记者,“我的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文化遗产保护,我选择的研究课题就是介休琉璃,我想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它的非凡匠心。”

介休建筑琉璃历经风雨愈发闪亮,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已是中国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赢得更多人的关注才能让窑火生生不息。

近年来,介休市对琉璃烧制技艺项目的保护、传承逐渐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局面。刘开宝新建工作室,开办琉璃烧制技艺传习班、琉璃烧制技艺特色班,开展琉璃烧制技艺研学活动的接待等。介休市唐源古建琉璃制品有限公司与介休市职业中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开设琉璃社团,刘开宝之女刘文婷作为主讲人,将琉璃烧制技艺带入课堂,促进非遗传承。

目前,介休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打造“琉璃艺术之乡”,优越的环境条件为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本着保护重点非遗传统项目、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原则,为琉璃企业积极申请各级扶持资金,用于传统技艺保护和新产品研发;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介休琉璃文化,CCTV-10先后两次来到介休拍摄琉璃艺术,山西黄河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也采访报道了介休琉璃文化,扩大了介休琉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组织琉璃企业参加全国各类展销展览活动,先后参加了“青春与介休相约”介休文旅走进高校活动、山西省第三届非遗博览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介休市在上海举办的大型招商引资会、中国非遗馆举办的“我从晋中来”展览活动等;

介休市非遗展示馆除以文字、图片、实物展示介休的琉璃技艺外,还专门设置传统琉璃烧制工艺雕塑场景,生动展示了介休这一特色非遗项目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过程,使项目特色一目了然;

11月2日至5日,法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巴黎卢浮宫举办,来自介休的特色琉璃制品惊艳亮相,在世界舞台绽放非遗光彩。

……

介休琉璃之光,日益灼灼,引得众人瞩目。

让琉璃之光闪耀夺目,让烧制技艺焕发新生,不仅是介休人的希望,亦是每一个晋中人的期许。

记者 张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