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财经

践行金融使命 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 我市推动融资担保机构一体化改革助力企业融资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12-14 09:34:57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去年,我市以推动市县融资担保机构组织机构一体化为路径,聚焦强化支持、提升规模、完善管理等内容,稳妥有序完成了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工作。改革一年多来,市金融办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强化政策指导和行业监管,市担保公司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持续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为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保主体、强主体任务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推动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高质量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减量提质——

增强担保能力 助力企业发展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的核心就是机构的减量提质,以市级机构为主体,吸收合并县级机构,做大做强市级机构,提升发展和担保能力。我市改革中,除综改区晋中开发区外的11个县(区、市)财政共整合原县级机构资金2.3亿元入股市担保公司,改革后的市担保公司注册资本6.46亿元,排名全省第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亿元,完成省定5亿元的改革目标。

改革进一步壮大了发展能力,改革后,市担保公司总资产8.74亿元,较改革前增长17.3%,净资产7.23亿元,较改革前增长16.1%,资产结构较改革前大有改观,流动性更加充裕。进一步规范了运行管理,强化了体系合作,公司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实现了组织机构、股权管理、资本管理、公司治理、业务流程、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政策支持、信息化支撑的“九个统一”,成为全省15家政府性融资担保白名单机构。

批量担保——

创新业务合作模式 实现新突破

批量化担保作为一种新型担保合作模式,与传统的点对点、一对一担保模式相比,通过银担合作模式创新,不仅简化了担保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还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将更多担保贷款精准投放于小微企业,实现担保业务的批量化发展。市担保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革后,我们主推的担保模式为见贷即保的批量化担保,即只要通过银行授信,我们就会与银行划分风险,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这样做不仅简化了流程,更提升了企业担保融资效率。推动和发展批量化担保业务是一体化改革后的一项工作亮点,也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从促发展的角度看,批量化担保能更好地体现政府性融资担保准公共产品属性,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做大担保量。政府性融资担保功效发挥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上,实现路径主要是依托批量化业务的推广。市担保公司早在2021年6月,就与建行率先开展批量担保业务合作,累计合作12.9亿元,支持全市1492户小微企业。一体化改革后,市担保公司全方位推动与各银行的批量业务合作。2022年新增30.2亿元担保业务中,批量业务27.3亿元,占比90.4%。今年1至10月新增22.52亿元担保业务中,批量业务20.13亿元,占比89.39%。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看,批量担保实行“见贷即保”,申请便捷。在推动批量担保业务中,企业只需通过银行信贷审批即可,不需向担保公司提供抵质押反担保,担保收费不超1%。银行通过适度下调贷款利率,为企业节省评估费用等方式,确保不增加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批量担保的推广,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主体担保难的问题,今年结合专业镇建设,市担保公司与太谷农商行推出的玛钢保批量业务,就解决了玛钢企业主续贷难的问题。

助企纾困——

降低融资成本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去年以来,市担保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助企纾困政策要求,细化工作举措,下调收费标准,持续加大减费让利力度,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全年为9000余户市场主体节约融资成本1600余万元,平均担保费率在0.5%左右,实现国家要求平均担保费不高于1%的政策目标。

2023年以来,面对国有银行暂停与市级担保批量业务合作的局面,市担保公司及时调整战略,积极拓展并不断加大与地方银行的合作力度。同时充分借助省再担保集团龙头牵引力量,持续推进“三晋贷款码”线上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深化银担普惠标准化信贷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截至10月底,实现新增担保合作金额22.52亿元,在保余额30.24亿元,在保户数12436户。

一体化改革后,市担保公司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担保业务的扩面、增量,同时防风险也是该公司驰而不息、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不断完善和改进各项内部制度流程的基础上,为控制风险,市担保公司进一步与各合作银行调整和优化合作条款,从严控制代偿风险,将代偿率上限由3%降低至2%,从总量上控制代偿。

下一步,市金融办将继续做好政策指导,市担保公司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既要抓好主责主业,推动担保量的适度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更要聚焦风险防控,全力提升风控质量,做到促发展与防风险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确保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雷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