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乡村行·看振兴

【乡村行 看振兴】加工厂里话振兴,桑干河畔笑开颜

——大同市云州区瓜园村乡村振兴纪略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时间:2023-10-15 11:27:09

村民正在包装黄花。本报记者翁剑摄

位于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瓜园村的村委会院的草编扶贫车间内,一捆捆编好的草绳,垛了满满一屋子,院子里,整整齐齐地晾晒着村民们采回来的蒲草。

村主任李德军告诉记者:“蒲草编织是‘炕头经济’的一部分,基本上村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而且我们的蒲草原材料充足,成本低廉,加工后的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

农村发展产业,首选自然是“炕头经济”。瓜园村选择蒲草编织产业,有三个重要原因:首先,蒲草本身易燃,存在火灾隐患,发展蒲草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其次,蒲草采摘的时间在冬季河水冻结后,正好是农闲时期;最后,蒲草加工技术含量低,容易学习,甚至村里的一些残疾人也能从事这项工作。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村民收入,该村还创立了柳编、灯笼和蒲草等加工产业。在柳编加工车间内记者看到,柳条编织的桌椅板凳、小篓小筐、坐垫鞋帽等,整齐陈列在置物架上。

“从2017年的黄花加工到2018年的手工编织,再到2019年的灯笼制作、2020年的蒲草加工和今年的对联制作,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新项目,每年都有一个新变化。经过不懈努力,村民们的收入逐年增加。”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成自豪地说。

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从2017年说起,当年,瓜园村党支部采取了“支部+基地+农户+科技”的发展模式,以黄花产业为基础,按照分红比例60%给村民、10%给村集体、30%自留给合作社,成立了园沃黄花专业合作社。之后,草编车间、对联制作厂、红灯笼制作厂、黄花加工厂等相继成立,为瓜园村村民提供了除土地劳作外的其他选择。

“2022年,合作社实现黄花收入350万元,巧娘手工编织、灯笼产品、草绳产品的销售收入达7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7000元。”李成说,“今年,我们又引进了内蒙的‘贝贝瓜’产业,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4万元的收入。”

本报记者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