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理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07-07 08:48:30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 李江灏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所要实现的复兴,是全面的复兴,既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复兴,还是文化软实力的复兴。对一个民族而言,精神世界的高度往往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了蓝图擘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将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及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时俱进、焕发生机时指明,需要“两个结合”来实现,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到来,助处在低谷的中华文化重获生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之上,蕴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经验、人文精神和民族智慧。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而生的文化根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传承中华文明,挖掘民族精华,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镌刻中国印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浸润文化养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所讲求的是在不断夯实人们物质基础的同时,精神文化也得到不断加强。

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与净化。五千年悠久历史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言出必行”的行为准则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的提升、精神世界的丰富有着重要意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动力。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注入不竭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同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元素共同塑造而成的,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其次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内在价值,弘扬其传统美德,用精神力量引领社会发展。最后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塑造中国形象,坚持人类文明多样性,秉持开放包容,深化文明的交流互鉴,让世界了解中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