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义工协会秘书长韩俊明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05-16 08:59:58

韩俊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本报通讯员 摄

“春暖社区志愿服务进行中”“助力文旅青年志愿者在行动”“应急救援、紧急寻人”……在韩俊明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滚动更新着各类志愿服务动态,韩俊明给人的印象也永远像他的微信朋友圈一样,时刻准备着、一直在路上,他投身志愿服务,像一只陀螺,不停旋转、不知疲倦,一干就是15年。

15年来,韩俊明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万余次,时长4万余小时,参与并组织实施“志美乡村”建设美丽乡村、“警志联动”创建平安城市、“爱心服务站”关爱户外作业人员等2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学雷锋“四个100”先进典型、全国“暖冬行动”优秀志愿者、“中国好人”、“山西好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感动山西”特别奖……一摞摞厚重的奖状是对他十多年坚持奉献最好的印证、最大的褒奖。

始于真心 践于常态

韩俊明出生在榆次区王杜村,是一名80后,曾当过辅警,后转岗成为榆次区官窑煤业有限公司保卫科科长。他的志愿者生涯始于2008年。“在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自然灾害中,无数志愿者默默付出,让我感受到中国人所独有的力量。”热心肠的他被志愿者甘于奉献、不计回报的精神深深吸引。

韩俊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到福利机构照看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和特困群体。“又买东西又干活”,面对他人的不理解,他没想那么多,从最初的三五个朋友一起做志愿服务,到2014年初加入市义工协会,韩俊明遇到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慢慢建立了多个志愿服务团体,开始了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韩俊明慢慢萌发了一个念头,如何用志愿力量让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得到更好保障,如何使志愿者服务既能项目化发展,又能精准、常态化开展?他用2年多时间,深入走访我市范围内23个敬老院和养老中心、55个偏远山村、9个街道办事处、67个社区、217个集中住宅小区、358户孤寡老人等群体,每晚回到家中,都要整理材料到凌晨两三点,最终形成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并实施“幸福夕阳”关爱孤寡、特困群体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获得2016年度全国学雷锋“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并在全国推广。

创建组织 壮大力量

2013年,山西大学城建成后,他看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潜力。韩俊明开始走入高校校园,用搞活动、贴海报、做演讲等方式,积极宣传志愿服务,倡导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一开始,学校工作人员以为我是做传销的骗子。”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对韩俊明来讲,当时的困难可想而知。在反复沟通对接中,韩俊明的热情感染了同学们,也渐渐获得了大家的信任。

2014年9月,他牵头成立晋中高校新区志愿者联盟(现:晋中新青年高校志愿者联合服务中心),引导更多青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奉献社会、服务群众。

2020年至2022年期间,韩俊明被任命为我市“抗击疫情 联防联控”志愿服务总指挥,在此期间,他统筹调度502个志愿服务团体的3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累到不行就趴在指挥调度中心办公桌或者拼起椅子眯一会儿。2021年,榆次高村发生疫情后,他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体重掉了20多斤。他用实际行动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凝聚起强大的抗疫力量。

目前,晋中新青年高校志愿者联合服务中心已发展成为拥有公益团体337个,涵盖市直机关单位(国投、水投、公投)志愿服务团体,驻晋中的18所高校、10所高中、70个社区、10个乡镇、16个地方志愿团队、12家企业志愿团队的大型志愿者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达12万余人,形成了“志愿服务大联合、志愿组织大联盟”,真正做到“校校联动、校地结合”。

钻于研究 长效建制

15年的志愿者生活,他常常忙得没时间睡觉、没工夫吃饭。其间,质疑声也时常在韩俊明耳边响起,有人觉得他傻,不挣一分钱还经常自己贴钱,还有人认为他是在作秀,对此他从不反驳。他说:“要用实际行动把无私奉献落到实处,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对质疑最好的回应。”

志愿服务是公益活动,是一项需要倾注感情和精力的事业。为了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和专业化,韩俊明组织实施了“志愿服务激励模式”项目,发动各大商场、医疗机构和企业家为志愿服务提供激励措施,让志愿者在消费、交通和就医等方面享受相应的福利和优惠,激励更多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我市已有两条志愿服务激励示范街的56家单位和团体为志愿者提供积分兑换福利机制。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让更多人都参加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成为志愿者,在晋中大地汇聚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力量,让晋中成为志愿之城、文明之城。”韩俊明信心满满地说。

本报记者 冯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