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2-09-28 09:27:11
“这巴掌大的电路板上搭载着177个元件,其中任何一个元件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传感器的正常工作,大家一定要把电路图熟记于心……”
9月7日上午,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镇城底矿一间并不宽敞的房间里,通风科监控队副队长马黎明正在为徒弟们传授着经验。
在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四周陈列着各种煤矿通风监控设备模型及器件。在他身后是一整面“荣誉墙”——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特级劳模、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等,一项项荣誉称号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逐步成长为“技能大师”的奋斗足迹。
马黎明与传感器之间的故事,得从十几年前他的一个执着念头说起。
镇城底矿是高瓦斯矿井,井下使用的各类传感器多达300个。看着库房里坏损的传感器越堆越多,马黎明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把常用仪器中的每一块电路板画出来,弄清每一个电子元件的作用,让那些坏了的传感器重新“上阵”。
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设备仪器的生产厂家很少会提供电路板设计图,即便有图纸,上面也不会标注关键的技术参数。怎么办?
“没有图纸就自己画,没有参数就自己测!”马黎明想好了就马上去干。从那以后,他天天把电路板揣在兜里,一有空闲就钻进电阻、电容、电感的世界里,吃饭时手里拿的是电路板,睡觉时脑子里想的是技术参数,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
马黎明说,自己之所以与小小的电路板较劲儿,是因为电路板是传感器的“大脑”,只有它正常运作,才能保证传感器实时、持续、灵敏地监测到井下情况,如作业现场瓦斯和各类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变化,守护好矿山安全。
两年时间,马黎明画出了34张电路图。“这修复传感器的‘灵丹妙药’算得上全行业首创。有了这34张电路图,排除故障、维修检测,药到病除。”镇城底矿通风科科长刘海忠说。
“我们‘大师’对电路元件一摸准,对参数指标一口清,对查找排除故障一手灵。”“马师傅还针对监控系统总结了‘监控快速排除故障作业法’,针对甲烷传感器编制了看、听、查、修、验‘维修五步法’。”……在工作室里,大家争相夸赞着马黎明的一身绝技。
然而,很难想象,如此精通电路的“大师”竟是学财会出身。
20年前,作为矿山子弟,马黎明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镇城底矿,成为一名安全仪器监测工。这让从小就喜欢研究电子、无线电的他十分开心,每天跟着师傅摆弄各种传感器。
但是,马黎明清楚,单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技术过硬,才能担当起安全仪器监测工的使命。尤其在2007年首次参加山西焦煤举行的职工技术比武得了第二名后,他看到了自己与技术大拿之间的差距,更激发了他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决心与干劲。
此后,马黎明自费近万元订阅了关于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的图书,购买了万用表、示波器、电阻电容测量仪等仪器、仪表,全身心地投入研究。
执一念,磨一技。山西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赛项特等奖(金牌)……马黎明从学徒晋升为矿通风科监控队副队长,从“门外汉”成长为“大国工匠”,精彩跨界。
一花独放不是春。2015年,“马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自此,马黎明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技术创新和“传、帮、带”上。7年来,他带领团队修复传感器1200多台,排除故障及隐患800多起,为企业节约资金200多万元;完成了60项创新成果,弥补了常用设备仪器的设计缺陷,其中多项技术装置获得国家专利。
让马黎明更加自豪的是,他还为矿上培养出5名技师、17名高级工,徒弟杨亚辉、张喜平曾先后获得西山煤电技能比武状元。最近,作为教练的他,正带队备战今年的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荣誉接踵而来,马黎明却并未懈怠片刻。前不久,受手机上指南针应用软件的启发,他研究出一种“煤矿用风筒状态监测装置”,避免了井下风筒风量传感器因灵敏度差、安装不便、检测不准而引起的工作面停电事故,解决了多年来行业内制约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
“随着5G、智能化等技术在煤矿的逐步应用,我们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修复传感器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活,整个监测监控系统一体联动,需要综合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才能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马黎明表示,作为党的二十大的基层代表,不仅要在本职工作中不断创新,突破更多的技术瓶颈,更要履好职尽好责,做党组织的参谋助手,做群众的贴心人。
本报记者刘瑞强 本报通讯员韩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