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创新前沿 青年竞跑“新赛道”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2-09-19 16:08:31

竞跑创新“新赛道”,青年出列!

创新、实践、分享……以创新为核心理念,他们进军科技前沿领域、延伸创新产业链条,以新技术抢占制高点,以新理念实现新发展。

用创意点亮生活、赢得发展。在我们身边,广大“青年创客”勇于创新、积极创业,把青春与梦想融入发展的宏图大业。

“动漫达人”孙楠:

了不起的大梦想

“我的梦想是:制作属于自己的院线动画电影!”

这是2008年迈进中国传媒大学校门时,孙楠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一句话。14年来,这个梦想伴随她一路成长。

无论是在校时组建团队承接动画项目,还是2013年创建山西灵创映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零散作业;无论是2015年历经千难万险推出原创动画项目,还是如今在业界崭露头角——制作院线动画电影,始终是她努力的目标和坚持的方向。

兴趣是方向,更是动力。“从小喜欢画画,儿时就迷上了动画片。”孙楠说,就读中传动画专业,正式开启了她的追梦之旅。

梦想与现实接轨于2012年3月。经朋友介绍,孙楠认识了现在的事业合伙人张鑫。两人合作完成的毕业设计短片《考试协奏曲》在优酷首页推荐,播放量在短短1天内突破20万次。这样的流量,在当时的学生毕业作品中并不多见。之后两人组建团队,开始承接动画项目。

“第一桶金来自上海的一个动画项目。一个半月时间,除了团队其他10名成员的薪金,我和张鑫各赚了1万多元。”孙楠说,初战告捷让她尝到了创业的甜头,更坚定了她追逐梦想的信念。

2013年12月,山西灵创映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起步阶段,孙楠和张鑫商定两人分头行动,公司组建和运营由孙楠负责,张鑫去北京积累初始资本。之后,公司开始全面承接商业短片的设计与制作。

2014年,山西传媒学院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建设文化科技园,鼓励老师办公司、做项目。入职该校的孙楠,依靠极具创意的婚礼动画项目顺利入驻,公司从此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

“一间64平方米的大格子间,家徒四壁。”孙楠借了5万块钱,带着学生团队动手进行装修。

资金有限,装修材料、办公用品都是从淘宝买的。“网购了一个格子书架,实木板,很重。” 孙楠记得,当时搬运工把东西放在学校大门口就走了,她的学生团队还在上课。每件20多公斤、一共20多件,孙楠硬是一个人手拖肩扛,全部拖到了公司的格子间里。

一边哭一边搬,孙楠说,那是创业后自己最狼狈的时刻。“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上大学爸妈都不放心”,对比创业前,孙楠成长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她说,“从安装办公桌椅到铺地板,没有我拿不下来的。”

2015年,公司运营走上正轨。孙楠在承接动漫产业相关项目的同时,致力于推出原创品牌。2015年5月,在网上发布的动漫IP“碧云桃”,是孙楠蓄势数年的创新成果。作为公司主推的原创项目,“碧云桃”这个憨萌可爱、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现代女性动漫形象,是孙楠梦想的化身,承载着希望,陪伴她在创业路、追梦路上勇往直前。

“从在微信微博推广,到制作出相关漫画、动画短片、文创产品等内容,跨越整整7年时间”,孙楠说,“碧云桃”的面世,真正确立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西瓜老板、红果果、桔花、番茄大叔……以“碧云桃”为主推形象,孙楠和她的伙伴们塑造出24个性格各异的原创动漫IP。以生活中发生的有趣小故事为创意点,量身打造系列短剧《我叫碧云桃》,第一季在15个视频平台同步播出。2021年,以团队成员为“水果IP”设计原型,以创业过程中有趣小事为创意点,打造系列动画短剧《18线果汁店日记》,传递出创业者执着奋斗的精神力量。

“全网人气超过5亿3千万!”最新的流量数据,激励着孙楠在动漫产业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近几年,依靠原创技术创新,灵创映画先后为央视、字节跳动、腾讯、奔驰、国家税务总局、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提供专业的动漫设计服务。软件著作权20项、著作权2项、商标注册权45类、实用新型专利1项,原创项目也一路披荆斩棘。

去年3月,灵创映画入驻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站在了全市、全省创新创业的最高点!”孙楠说,除了坐拥优越的办公条件,还可以优先享受到各项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追梦之旅走得更加顺畅。

如今,孙楠离她的梦想越来越近了!随着以原创动漫IP“碧云桃”和小幺猴“六耳”为主角的奇幻穿越3D动画电影项目《仙谷秘境》进入筹备阶段,“制作属于自己的院线动画电影”这一梦想触手可及。

从成立时的入不敷出,到如今全年营业额近500万元。灵创映画的发展,对孙楠来说远远不够。制作更优秀的动画短片和动画电影——向着梦想的方向,孙楠持续起航!(张莉芬)

追梦电影人王丹婷:

这不仅仅是电影

“Tbox,it's more than just film.”这是王丹婷的微信个性签名。短短一句话,不仅向大家介绍了她正在做的事,也浓缩了这个“海归”女孩的电影梦想。

“80后”王丹婷从小就有个电影梦。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她更想学习电影的艺术分析、管理和应用。带着这个梦想,2006年10月,王丹婷远赴英国读书。

留学期间,王丹婷一边学习电影知识,一边投身于中英文化交流。2009年,她和两位合伙人共同举办了首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她希望通过电影节,让中国更多的优秀电影人才和电影作品走向世界。

2013年,王丹婷完成了伦敦金斯顿大学电影制作专业的硕士学业。同年,她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并与英国瑞丹斯电影节联手落地亚洲市场的战略合作,奠定电影“产学研孵”雏形,并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搭建了更多渠道。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我的家乡山西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贾樟柯、宁浩等一批山西籍电影导演及平遥国际电影展都成为山西电影的‘名片’。”2018年,王丹婷入选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她果断回到家乡,一心想为家乡电影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随后,她入职山西影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第三视角看山西,本土电影国际化”项目开展一系列工作,拍摄了以她为原型,见证家乡成长的故事。2020年,由王丹婷担任总制片的院线电影《如梦晋阳》入围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主竞赛“从山西出发”单元,并在平遥进行全球首映。2021年1月14日,该片登陆全国院线。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都是山西本地的电影人。

“我希望传统电影在特殊时期可以赋能新业态;打造电影感的创意产品和流水线的配套服务;开发地域项目从而构建本土文化自信。然而因为缺乏人才,我们在每个环节的执行和操作的确会有瓶颈。”此时,她关注到,晋中的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主打影视和文创的思路,和她的理念非常契合。2020年,她创建山西凯航全媒体科创有限公司(即Tbox全媒体加速器),入驻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而她作为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全媒体运营中心特聘导师,将全新的运营理念带入晋中。在这里,她与山西传媒学院建立孵化基地,通过“产教研孵”,为本土学子电影人赋能。

她还将这套体系和理念进行升级,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研发App,将她的运营模式搬到线上。“我希望,当人们有关于影视工作需求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Tbox。Tbox分为三个功能板块,分别是榜、学、享。相当于为有影视工作和学习需求的双方搭建一个合作的平台,平台会负责审核双方的资质。”王丹婷进一步解释,“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全民电影生态的线上影视供求和人才孵化器。”

这个行业充满机遇和风险,王丹婷坦言,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服务,她做的一切都离不开电影这个关键词。她希望通过一些创新的模式为山西影视行业开辟出一种新的可能。(张颖)

“海归”创客韩浩:

漫步“云”端 “智创”未来

在综改区晋中开发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初次见到在孵企业山西浩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浩时,让人印象深刻,他英俊魁梧又成熟稳重,讲起话来不紧不慢,思路清晰,给人一种亲近感。

身为“90后”“海归”创客,韩浩凭着拼搏奋进的实干精神,成立科技公司,弥补了我市数字化产业的空白。回想创业经历,韩浩深有感触:“晋中,晋商故里,这里是开放创新的热土,也是孕育创业梦想的沃土。我很幸运,在最好的年华,把个人理想融入晋中高质量发展大局,实现回乡创业梦。”

2017年7月,韩浩从美国留学归国,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任产品总监。2019年,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回乡创业。他说:“我大学学习数学原理专业,进入到数字化展示领域完全是兴趣使然。回国后,因工作关系,我参加了南昌世界虚拟现实大会,在那次大会上,我对虚拟现实产业可应用范围有了全新认识。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考察,发现虚拟现实的技术能在文物展示、智慧城市、文化旅游等方面有广泛应用。晋中文化底蕴深厚,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尚属空白,我希望用数字化产业为晋中高质量发展助力。”

创业过程对于韩浩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开始的三维建模、渲染、后期制作,到承接业务、商务对接、财务劳务等,他在摸索中一点一点积累经验,最终支撑起整个公司的运行。

“创业之初,我就定下目标,力争成为山西最专业的数字化展示方案提供商,我们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对于公司的发展,韩浩有自己的想法与规划。

立足晋中实际,抢抓后疫情时代机遇,韩浩一直在扩展公司发展蓝图,从龙城大街三维规划片,到综改区晋中开发区主展厅的设计实施,再到市博物馆数字化呈现,打造了一个个精品案例。特别是联合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共同完成的河北响堂山石窟沉浸式展览,让千年石窟“活”起来,也因此荣获了国家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韩浩表示:“每一个案例都是我们团队成长的机会,也是我们从弱到强的一个发展过程,我很庆幸能参与其中,见证了团队的成长。”

“2021年,我们申报了一个实用新型专利,7个软件著作权,为今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做好了准备。”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在韩浩的带领下已经从当初只能生产三维数字规划内容扩展到涵盖数字化展厅设计实施、三维数字内容制作、宣传片的拍摄策划,还有交互程序及艺术装置的开发等全产业链的数字化链条生产企业,同时还联合了山西传媒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等进行“产学研”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平台。

“企业追求经济价值无可厚非,但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社会使命。”在韩浩看来,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创业者要不畏难、不怕苦,不仅要创造商业价值,更要创造社会价值。(李娟)

追光青年黄金:

从“追光”到“发光”

踏着晨光,黄金开启了新的一天,这已是他进入公司的第8个年头。召集同事开早会,总结、部署、安排,流程尽管如出一辙,但黄金依然兢兢业业。

“这些数据都要关注,设备参数、实验数据,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黄金身穿无尘服进入晋能光伏电池生产车间。

多年来,他一直深耕于太阳能电池的研发项目,进行着一份“追光”的工作。

2015年,黄金入职晋能光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职位是助理工程师,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这个“追光”的行业——新能源光伏。在初入公司的一段时间,由于跨行业转变,即使成绩一直很优秀的他,也逃脱不了重重挫折和困难,但他没有气馁服输,而是凭着韧劲和勤奋,带着理想与信念,在摸爬滚打中闯出了一番事业。

初入职场,他进入研发单晶 PERC电池的团队。当时,该团队正在做一个紧急任务,要求在一个月内,将电池效率提升21%。这让没接触过光伏技术研发的黄金一头雾水,但他还是迅速调整状态,一头扎进了这条光伏研发之路。

“这一效率水平现在看来可能不算高,但当时是在挑战行业的极限。”黄金回忆,“那段时间,大家加班加点,拼命使效率达标,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下班后,虽然很疲惫,但只要和伙伴们聊起刚刚攻克的难题,顿时就有用不完的力气。”

当时,光伏电池制造产线还没有完全自动化,许多生产环节需要手动操作。黄金和他的团队坚守在产线做实验,不断地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做完实验还要对数据进行模拟反复验证。“研发工作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把效率抠出来。”黄金笑着说,“那时候最强烈的信念就是要研发出领先的产品,突破行业内最高效率。”

如今,黄金和他的团队正在研发的异质结电池技术,是目前光伏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一项技术。

在发展初期,设备高度依赖进口,高昂的成本制约着发展,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是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垄断的必由之路。

“异质结光伏电池研发中,透明导电薄膜设备的设计制作,我们从过去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和实现量产,历经艰难。最终,我们成功做到了国产化。这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因为这不仅推动了公司的进步,也推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进步。”谈到自己的研发项目时,黄金的脸上满满的自豪感。

2017年5月,晋能光伏异质结研发团队打造出全国首条异质结技术量产生产线。如今,该条产线在市场上依然保持着主流配置,帮助公司夯实异质结技术研发与战略布局底蕴。

在工作中,黄金总是善于钻研,勤于思考和创新,从求学到工作的十几年间,黄金累计申请专利 82 项、授权专利 37 项、在核心和 SCI 上发表论文 13 篇。在晋能科技的 8 年,从研发到量产全流程参与了 14 项光伏电池的研究工作,荣获晋中市质量攻关项目三等奖、晋能集团技术应用一等奖,这些荣誉让他成为了团队中的佼佼者。

从助理工程师提升为研发经理,从一个平凡的“追光者”,成为一个团队的“领跑者”,黄金带领大家在研发道路上不断奔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史俊杰)

“蘑菇大王”黄超:

扎进“农”堆 拼出精彩

“刚开始创业时,媒体报道中称我为‘蘑菇王子’,我这个‘王子’有点黑、有点丑,但是种的蘑菇很漂亮。大家平时吃的平菇、香菇、金针菇等,不管是什么蘑菇,在太谷包括附近的祁县、清徐等,每2斤中,就有1斤是我种的。”

说这话的人,名叫黄超,是一名来自湖北的新晋中人。昔日的“蘑菇王子”正逐渐成长为“蘑菇大王”。

黄超2008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便扎根太谷,成立太谷区绿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自主创业种蘑菇。十多年来,他秉持“爱农、学农、为农”的情怀与“甘心做一名大学生农民”的信念,艰苦创业,创新兴业,带领菇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出身农村的黄超,从小吃够了贫困的苦,但也磨炼了他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意志。2007 年,他找到学校周边村庄一座废旧的塑料大棚,凑了3000 元开始平菇种植试验。试验成功后,2008年一毕业,他便筹集10万元开始平菇生产,但由于试验和生产脱节,技术与管理跟不上,投入都成了“学费”。面对失败,他没有气馁,前后多次到省内菇场学习,和菇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虚心向菇农请教,认真剖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

2009 年,学成的他再一次筹资10万元,建立了第二个温室大棚。租赁厂房、投料50吨,当年就转亏为盈,实现平菇的周年生产。2010 年,1个棚增加到 5 个棚,满足了太谷市场并建立生产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2015 年,他在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自主研发新建15个食用菌双层拱棚并申请专利,另外租赁3个日光温室,用来生产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他不断试验和创新,目前已研发出夏季双拱棚生产技术、黄土高原香菇夏季差异化生产模式和食用菌全自动加湿系统等 10 个关键技术。经过不断发展,目前,他的合作社在太谷成为食用菌 “产学研”基地,对接山西农谷农民大学,带动数十位农民创业。学习掌握了食用菌技术后,他们返乡创业,其中有几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创业模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创业成功后,黄超在山西省27个县市推广食用菌种植项目及技术。目前,已带动全省 1000 余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累计发展农民生产基地30个。同时,依托两项专利技术,在7个县市推广建成2000余个食用菌双拱棚;在两个县市推广了香菇菌种钉100万个、平菇菌种钉300万个。这两项技术,菇农用得着、用得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在他的带动下,他的父母和妹妹一家都搬到了晋中,落户到太谷就业创业,黄超自豪地说:“我为太谷增长人口9人!”

作为一名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一名“一懂两爱”的农业工作者,一名立志当一辈子农民的新青年,黄超说:“晋中容纳了我,给了我成长的沃土、奋斗的平台,我将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拿出来,推动更多的农民创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闫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