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为大地歌唱

——行余书社“雨花书屋”赠书活动上介绍《星河乡土文库》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09-16 09:31:14

□ 李晋萍

2022年“八一”建军节,山西省新闻出版局组织了“书香漫晋国防季”图书推荐活动,特别推出一批体现爱国强军、献身国防、拥军爱民的精品图书。《星河乡土文库》中的《太行抗日英烈碑》被列入其中。在行余书社榆次分社社长魏永轩先生的支持下,丛书编写者向部分社员赠阅该书。作为星河公益基金会参与本书编著的一员,笔者向前来参加读书活动的朋友们介绍了丛书的编写初衷和对未来的希望。

《太行抗日英烈碑》是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星河乡土文库》中的第六本,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由“星河乡土文库”编辑组编著而成。本书在梳理太行山已发现的抗日英烈碑的基础上,结合史料、田野调查,讲述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以期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信念,引导读者阅读和思考,并从一个个烈士的故事中汲取营养,奋发图强。

书中收录的140余通英烈碑拓片,均由我省著名传拓专家毛上虎先生精心拓制。我们希望把这些石头上记载的历史讲述给“互联网的新新人类”,即90后、 00后、10后们,我们坚信:不管多少人信奉讨巧的人生,不管多少人迷失在眼前的繁华中,人们每每想到抗战中的太行英雄,就不能不肃然起敬。他们的崇高,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解;他们的牺牲,不会因为风雨已过而贬值。

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廷儒在序言中写道:阅读抗日纪念碑,就是阅读我们民族的血与火的历史;阅读太行英烈碑,就是阅读咱们脚下这块土地承载的苦难与希望。我们希望大家不论脚步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太行红碑,永远感恩太行。

《星河乡土文库》是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捐资的项目,以挖掘、研究、记录并推广、传承左权历史文化为主,扎根大地,把作品写在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上。这套书以学生读本的形式编写,每讲都设有“课前提示”和“课后活动”栏目,供年轻读者延伸阅读和思考。书籍出版后全部免费向山西左权中学发放,同时向社会各界赠阅。

之所以有这套书,是刘红庆2016年在晋中电视台、左权电视台的帮助下拍摄《长征走来老红军》,和基金会理事长刘廷儒说起来,理事长说:“咱们基金会可以挤出点钱,参与一下。”刘红庆觉得,正好还可以把拍摄视频积累的素材做成书,深度参与。于是有了《长征走来老红军》,这是《星河乡土文库》的第一本。

1937年夏季,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1942年起,伤残或年纪偏大的一些原红军战士,被散落安置在大山深处的山庄窝铺。2008年,随着最后一位老红军的辞世,这代人全都化成了太行山的泥土。但是,他们传承的红军长征精神却融汇成了太行山不倒的山脊,守护着这里的人们和家园。

此后,《星河乡土文库》又陆续出版《跳花戏的圪蛋亲》《边地遗珍古村落》《太行抗日英烈碑》《辽州望族沉思录》《洋楼往事说从头》。第七本是关于从太行山走出的文化人、新中国成立后荣宝斋第一任经理侯恺的故事:《侯恺掌门荣宝斋》。

如果说《跳花戏的圪蛋亲》关注的是一个群体的民风性格、《边地遗珍古村落》关注的是一方水土养育的那一方人、《辽州望族沉浮录》关注的是一方人中那些影响了一个区域潜在文化的佼佼者、《太行抗日英烈碑》关注的是太行英雄们在一块土地上铸造出的精神品格,这些都像是在用长焦来整体大面积观察的话,接下来的《洋楼往事说从头》和《侯恺掌门荣宝斋》,是将镜头聚焦到了“一座建筑、一个人。”

2022年,是太行山走出去的革命文化工作者、曾任荣宝斋总经理的侯恺先生的百年诞辰。侯恺主持荣宝斋工作35年,将一生中最具创造活力的阶段都奉献给了它。这35年,几乎是荣宝斋从衰亡到复兴、从毁灭再到全盛而平稳发展的戏剧性过程。我们不敢说没有侯恺就没有今天的荣宝斋,但至少可以相信,没有侯恺,荣宝斋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侯恺掌门荣宝斋》将和荣宝斋出版社合作于近期推出,欢迎朋友们关注。

《星河乡土文库》出到2022年,已是第七本,这些书全部由著名已故传记作家、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原秘书长刘红庆先生执笔书写而成。而且,从《花戏》开始,《边村》《守望家园》《洋楼》《红碑》《漳水》,以一年一本丛书一部文化纪录片的形式同时推出,陈晓宏等摄影师黎明时分等太阳映照漳河水、半夜起来拍太行山最深、最高处的星星,风里来雨里去,付出太多努力,却不计报酬如许年,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刘红庆在太行山里生活了三十年,他的身体里流淌着清漳河水的清澈灵动,他的笔墨沾染了太行山的质朴厚重。从寻访乡土人物,到对乡土文化成因的探寻,他是太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是太行文化的书写者、研究者。

田青老师曾说:“衡量一个人的情操,是看他能否关心他人的幸福!”

刘红庆曾是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他所理解的“公益”是: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而且不止有益于个别人,而是有益于更多的人。写作,不只是抒情,不只是挣钱,为“公益”写作,传播一种精神或者理念一样重要。

他曾说:有一些东西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是记忆让我们感受着那些微尘的分量。也许,有时候我们无助,但是每每想到肩上的一份责任,就信心倍增。寻找历史深处的火与烟,看乡土路上走过的歪歪扭扭的脚步,听前人的心跳声,恍惚间,有的历史又仿佛在现实中重新上演。这是历史的苦呢,还是现实的乐?我们不能知道。于是,埋头捡拾前尘往事便成了一个爱好,把眼前忘记掉却成了必然,只是抬头时,风烟又起,苦不再苦,乐不再乐……

可以说《星河乡土文库》丛书的每一篇内容都经过精心编写,选材严谨可靠,不乏史料价值,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欢迎,甚至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有位学者研究晋中历史时,需要一张爱国将领赵守钰的照片,赵守钰是从榆次迁居太谷的国民党陆军中将,他到处找也找不到,却在随手翻阅《洋楼往事从头说》的时候,看到了书里赵守钰的照片,解决了急需。

史子谦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直属陆军中学副校长,1942年英勇牺牲,他的亲属一直在寻找他的史迹,但极其渺茫。恰好《太行抗日英烈碑》里引用的原始资料中,提到了史子谦牺牲的线索,学者王子虎先生看到后,他顺着这条线索,与史子谦的侄曾孙女史汶昕合作,一个查到了当年《新华日报》登载史子谦事迹的标题和时间,一个据此找到原报纸并拍照保存,这一发现丰富了晋中的红色文化史料。

山西文史研究者、收藏者杜英东说:“《星河乡土文库》做得好。排版、用纸、插图、文笔,啥都是一流的,拿起来一翻就知道是给本乡本土做实事的一群人在做,可比好多专著强。”

我们深知,做一件事不容易,扎扎实实地做这么多年尤其不容易,这其中不知凝聚了“星河人”多少情怀、智慧与辛苦汗水。基金会副秘书长弓宇杰,这十几年来几乎跟着老师刘红庆踏遍了左权的山山水水,对于左权人文历史如数家珍,一支支地地道道的开花调演唱、一口能和左权人随便交流的左权话……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到更广阔的世界上见识更多的精彩。但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应把家乡带在身上。记住乡愁,是《星河乡土文库》出版的初衷。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进来,有更多时间关注乡土,关注乡土上的事情,不要让乡土失忆。

刘红庆曾为《星河乡土文库》策划,十年十本书。今年是第七本,如今他走了,但我们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星河乡土文库》编写组,不会就此停止脚步,将继续沿着他曾经走过的路,在他的精神指引下,努力前行,完成他的未竟之事,像他一样,做更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在过去的好多年里,曾得到朋友们很多帮助,希望以后也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