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榆社

依托“四安工程” 促进增收致富

榆社县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生活水平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08-19 09:42:42

今年以来,榆社县坚持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聚焦“安心、安业、安康、安居”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抓就业、强服务、树新风,积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稳得住、可就业、能致富。

党建赋能,“安心工程”聚合力。该县立足易地扶贫搬迁村实际情况,聚焦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网格建设,实现党建赋能,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按照县城、集镇两种类型精准施策,构建“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按照“一场所六中心”建设要求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覆盖600余名党员,服务9000余名搬迁农民;二是优化治理队伍。去年村“两委”换届以来,易地扶贫搬迁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为42.3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8%,市县共选派12名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确保搬迁后的村有人办事、有能力治理;三是用活党建网格。做实做细易地扶贫搬迁村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94个党建网格,将组织建设、疫情防控、“双城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公共服务、平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各项工作纳入网格管理,及时处理农民诉求问题,实现“一张网覆盖、一站式处理、一揽子解决”,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打通服务搬迁农民“最后一百米”。

帮扶赋势,“安业工程”激内力。该县将就业问题作为民生大事抓实抓好,确保搬迁农民稳得住、可就业、能致富。一是建好“一个平台”。针对搬迁农民就业渠道窄、职业技能低、创业难等现状,在各搬迁村成立了就业创业服务站,建立“一户一档”信息台账,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提高服务能力,提升保障水平;二是用好“一个机制”。通过宣传发动、党员带动、干部推动、培训拉动、新老互动 “五动联合”机制,激发搬迁农民的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目标;三是做好“六个一批”。以帮扶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外出务工输送一批、职业技能培训转移一批、居家就业保障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的“六个一”为抓手,搭建各类干事创业的平台,促进搬迁农民向“产业工人、新市民”转变,着力构建搬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服务赋效,“安康工程”增助力。该县高标准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村的便民服务中心,依托“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围绕党建服务、社会保障、民政服务、信访接待、教育卫生等服务事项,统一为搬迁农民办理房产和户籍随迁等手续,并代办医保缴费、退役军人优待证、小额信贷、低保等手续。同时还开拓思路,延伸服务,因地制宜为搬迁农民打造“一分地菜园”,总占地100余亩,按照“户户有菜园、家家可获益”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主要用于种植农家时令蔬菜。这一举措惠及11个整村搬迁村,295户搬迁户。

文化赋彩,“安居工程”添活力。该县通过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加大对搬迁农民的文化浸润,切实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一是文明创建树新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志愿服务队,依托法治讲台、道德讲堂等,积极开展孝善养老、“星级文明户”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尚,不断推进移风易俗;二是文化浸润展新姿。组织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等文娱活动,构建集道德讲堂、传统文化、文明时尚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宣传教育阵地,不断丰富搬迁农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提高搬迁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三是共治共享重长效。制定完善村民公约,建立积分制、红黑榜等管理制度,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传播现代文明理念,营造向上向善、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助力搬迁农民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如文景新村积极开展“最美楼栋”“最美家庭”“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同时大力推广积分兑换制,用好用活“爱心超市”,将评比活动和积分兑换有机结合,推动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在搬迁村落地生根。

记者 李喜涛

通讯员 梁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