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介休

“医”路前行为健康

——介休市精准医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2-08-15 15:43:08

梁建涛回乡坐诊

阅读提示:

介休市医疗集团成立以来,先行先试,进行医疗资源、人才、技术、管理等全方位、立体化融合,同时用“互联网+医疗”的方式,实现市、乡、村医疗质量同质化。通过各项大刀阔斧的改革,2021年,介休市综合医改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被国家卫健委遴选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假如1名外地患者到北京做手术,按2位家属陪同来算,门诊挂号、检查、预约床位等手续办理完毕,期间吃饭、交通、住宿等费用至少需要5000元。由于医院级别、地域等因素的差别,每例手术在北京的总费用要比在介休进行至少多花2万元。也就是说,到北京手术,每个家庭至少需要多花2.5万元。”这是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博士梁建涛在回乡服务感想中所写的。他是介休人。

不久前,梁建涛从北京回到介休,中午抵达,次日下午离开,期间完成4台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他说:“我一人跑一天,可以代替4个家庭到北京跑10天,至少能为他们节省10万元就医费用。”

这样的数据,这样的“大咖”,在介休市人民医院并不鲜见。“‘病人不跑、专家跑’,我们利用介休籍在外工作的医学专家,建立‘一方水土乡情医学联盟’,他们一边为介休病人提供服务、一边回乡探亲,并通过他们引进国内外优质的医学专家,加起来有200余名。”介休市人民医院院长樊金荣介绍,以乡情为纽带,请专家帮扶补短板,是介休市人民医院提升专科能力建设的特色。

这一“四两拨千斤”的医改创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解决了介休人外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既服务了本地患者,还实现了患者、专家、医院、社会利益的多方共赢。

走进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介休市人民医院,就医环境干净整洁,门诊大厅宽敞明亮,医疗设备先进齐全,书屋沙发温馨暖人,来此看病的群众没有焦躁,没有不安,平静且和谐,这是介休市医疗集团县域紧密型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7年10月,介休市组建医疗集团,由介休市人民医院牵头,介休市妇幼保健院、介休市中医院和辖区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介休市医疗集团成立后,先行先试,进行医疗资源、人才、技术、管理等全方位、立体化融合,同时用“互联网+医疗”的方式,实现市、乡、村医疗质量同质化。通过各项大刀阔斧的改革,2021年,介休市综合医改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被国家卫健委遴选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全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县域紧密型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在于怎样做到紧密,怎样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受益。除了引进优质专家外,介休市医疗集团还构建起分级诊疗网络,让医疗人才和技术下沉到村镇,近距离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在宋古乡卫生院,有一个“庞然大物”。它远看似油罐,但其实是一台高压氧舱。除了高压氧舱,该卫生院还有一个2000平方米的康复训练大厅。在这里,数10位患者正在医护人员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2019年7月,介休市医疗集团将介休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整建制下沉到宋古乡卫生院,40余名医护人员全部到宋古乡卫生院工作,同时将价值400多万元的康复设备搬到了宋古乡卫生院康复科。

“我常在微信朋友圈和病友们说,家门口的医院医生水平高、收费低,很多病友都想过来。”在宋古乡卫生院做康复治疗的患者李建平深有体会。他2021年因摔倒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需要做康复训练。

医疗资源下沉,不仅患者受益,医生也受益颇多。在介休市医疗集团的协调下,下沉到乡镇的医护人员不仅能坐上从介休市人民医院到乡镇的专线公交,还有额外的交通补助,减少了通勤成本,拉近了员工与医院的距离。

樊晓聪是宋古乡卫生院康复科的一名康复治疗师,曾在英国就读体育运动科学与医学专业,在上海工作两年后回到家乡介休。他说:“去过大城市,才觉得家乡人民更需要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

引进来、沉下去、联起来……面对全市164个村、43万常住人口,介休市医疗集团建立了以介休市人民医院为枢纽的“互联网+医疗”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及时性和同质化,成为打通医改“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

“上连北京301医院、山大一院等,下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我们建起的国家-省-市(县)-乡-村远程会诊系统,以介休市人民医院远程会诊室为枢纽,实现上连下通,让群众心里更有底。”樊金荣介绍,病人可通过视频直接与医生进行交流,大病和疑难病可定时向省级、国家级医院发起远程会诊。

最大限度整合现有资源,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精准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介休市的医改过程中,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4.5%以上,为病人节省医疗费用2亿元以上,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红利。

介休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下沉到村镇,方便群众就医。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记者 闫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