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百媒百人晋中行大型采风活动走进平遥县

加快疏通“地下经络” 提升古城“安全系数”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2-07-29 11:51:07

平遥古城内,工人正在进行地下管线施工。

两台挖土机正在紧张作业,数辆运输车排队等候进场……7月28日上午,在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东南门头街施工现场,施工项目有序进行,10余名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工人正在进行地下管线施工。

2020年,为破解古城发展短板、着力改善民生所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平遥县全面启动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该项目是晋中市、平遥县重点民生项目,是古城保护的“百年工程”“千年大计”。工期3年,分为城内和城外两部分,其中城内改造实施覆盖121条街道、总长30.22公里的综合管线工程,对古城电力、通信、雨水、燃气、消防等地下管网进行综合提升改造,城外改造则为电力通道工程。

“以前一到夏天,一场大雨过后,古城北门附近的几条街就不能走了,到处都是水,下水道翻上来的气味让人特别不舒服……”古城居民郭小琴家就在北大街附近,她说,平遥古城地势南高北低,每逢雨季来临,由南向北雨水流速快、势能大,雨水积聚北门后,由于城外原管网坡度小、路径长,瞬时难以泄洪,北门内涝也成了大多数古城居民的集体记忆。

平遥古城内雨污不分、管网设施老化,无法满足城内居民的给排水需求,受空间布局限制,电力、通信线路在空中盘踞缠绕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古城风貌和地域特色;城内消防栓布置间距较大,不仅影响古城风貌还易造成损坏……这些问题不仅给城内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也让游客留下了遗憾。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遗产安全保护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总书记的嘱托,是鼓舞,更是鞭策。

眼下,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我们聘请了业内一流的技术团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担纲设计,由山西建投集团、山西六建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这项工作。”平遥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关乎古城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必须抢工期、保质量、重安全,让古城居民和游客早日受益。”

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这项看似普通的市政工程,因为平遥古城的唯一性与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叠加,施工难度空前加大。“这么大规模的项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没有可以借鉴的例子。”该项目副总指挥王龙飞介绍,根据规划设计,项目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分成4个片区分步推进。

王龙飞说,该项目前期先后对古城4条大街、121条小街巷、6600多户居民、1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01处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详细摸底,对沿街30公里地下管线进行调查,对20世纪70年代古城地形图进行了校核。施工中,项目部对作业面周边建(构)筑物采取严格的监测措施,沿途布设无线智能倾角计、振动计、静力水准计等多种传感器设备,各点位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一旦达到预警值,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王龙飞介绍:“为确保古城建筑不沉降、不倾斜、不位移,施工时我们先在基坑两侧打钢管桩并用混凝土灌浆作为支护桩,对冠梁进行支撑。根据施工情况,支护桩的深度在3.5米至11米之间,所需支护桩长度可达50余万米,现在支护桩的作用是保证工程基坑开挖安全,项目完工后支护桩会永久地保留下来,就像是给古城嵌入了一副‘钢筋铁骨’,将对古城的房屋起到一个保护性的作用,永久性保护古城周边的安全。”

在“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一处工地上,工程收尾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北大街是东北片区的重要枢纽通道,3条道路、6种管线在此汇集,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区域。”王龙飞介绍,去年该项目东北片区已基本完工,最为关键的北门排水问题已经解决。“现在电压很稳,用水用电很方便,雨污合流再没出现过,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古城居民陈先生所属片区已经完工,他也是最早受益的居民之一。

截至目前,平遥古城东北片区、东大街已全部完工,西北片区、东南片区预计9月底全部完工,西南片区预计9月初开始施工。古城内一家民宿的老板说:“我们用电量较大,以前断电、跳闸是常事,改造后,电压很稳。另外,雨污分流后,今年下的几场大雨积水都很少,难闻的气味也没了,环境更好了,客流量也增加了。”

王龙飞表示:“改造项目将彻底解决平遥古城地下管网破损、供水供电管网容纳能力不足及雨污合流等问题,全面提升文物消防应急能力、民生基础保障能力和旅游环境及品质。”

记者 马永红

摄影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