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07-07 10:08:59

平遥推光漆器非遗传承人薛生金正在制作推光漆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将非遗保护与群众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激发非遗活力,更好地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今,文化遗产日益连接现代生活,无论是老艺人守正创新,还是传承人带徒授艺;无论是非遗活动展示,还是非遗走进校园课堂,都在代代坚守和与时俱进中,推动非遗与群众生活不断贴近、相互融合。

做一个匠人 修一颗匠心

6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举办了“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风采”2022非遗文化游园会。

游园会现场热闹非凡,山西木版画推广人张丽亚教孩子们动手学习拓印,了解版画制作流程,感知版画的美;陶笛非遗传承人薛英带领孩子们尝试陶笛吹奏,感受陶笛的韵律美,并让孩子们动手进行陶笛彩绘,在绘画中感受陶笛的形态美;秸秆画推广人李瑞华为孩子们讲解秸秆画的制作材料工具,让家长和孩子们了解秸秆是如何“变废为宝”。

从非遗传承人讲授技艺、推广非遗项目,到现场观众亲自参与感知非遗魅力,在潜移默化中,非遗文化成为圈粉群众的宝物。

每天上午,薛生金都会走进自己的工作室,在宁静的艺术时光里沉浸五六个小时,耄耋之年的他不仅一直坚持创作,还继续带徒授艺。

薛生金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来他不懈努力,将平遥推光漆器髹饰工艺由过去的3种增加到20余种,还手把手培养出200余名徒弟。

“作为年轻一代,最重要的是传承,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让推光漆走得更远、传承更久。”青年漆艺学徒孟佳佳对平遥漆器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平遥古城时指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更加激发了平遥漆艺人传承弘扬传统工艺的积极性。

平遥推光漆器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持着中国文化的自信和特有魅力。如今,它以更鲜明的品格个性、更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出现,融入人们现代生活观、艺术观赢得众人喜爱,让非遗真正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生择一事 一事终一生

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竟可以创造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剪纸艺术的种子,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游洋的心田,他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的温度、有着全身心投入的热度,他剪刀下的人物、事物,流畅、洗练、干净,宣扬着主流价值观,带给人们满满正能量。 游洋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从小受剪纸艺术影响,将绘画和剪纸艺术融为一体,将心中所想、所感变成一张张、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

“我近期创作的《普天同庆——喜迎二十大》剪纸作品,主要选取农、林、渔、养殖、全家福五个要素,以新农村建设为创作核心,用喜庆灯笼、蝙蝠结合门笺剪纸的形式进行创作,旨在歌颂党的富民政策,也欢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游洋一边铺展着剪纸作品,一边向记者娓娓诉说着他创作时的感想。

保护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一块本地特有的牙枣树芯材制版,枣木自身的疤、节、裂纹显得古朴沧桑,采用千噬刀法,刻出的拓版透过刀锋看到笔锋似春蚕噬桑,飞白似行云流水,美不胜收。6月14日,刘广德正在他的工作室赶刻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草书《李青莲序》。

“枣木制版的行、草书体要求逆向行刀,刻出的线条不规则,粗、细变化莫测,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则要线条流畅、飞白飘逸。”我市枣木制版拓片传统技艺传承人刘广德一边刻着字,一边向我们解释着。

在120余年的时间里,刘氏枣木制版拓片技艺口手相传3代人,他们不断进行挖掘、研究、创新,截至目前,共制出历史名家行、草、隶、篆和楷阴、阳两大类;古碑翻刻、墨本新刻、花鸟、人物等拓版近500块,拓出拓片2万余幅。

师徒传帮带 携手共前行

一笼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原味鱼羊包出笼啦!

“鱼羊包是用鱼肉和羊肉混合肉馅制作的包子,鱼肉有腥味、羊肉有膻味,但是两种肉馅混合起来,通过渗渍增养,产生出一种美味,这种美味就是‘鲜’。”

话语间,只见王同云左手托着面皮,右手熟练地拿着打馅匙,左手、右手配合完成了23个褶的包制,中间还留出一个圆圆的小鱼嘴,每个包子都呈现出亭亭玉立的感觉。

鱼羊包的包制,是鱼羊包制作技艺的关键和灵魂,鱼羊包烹饪技艺现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年来,鱼羊包制作技艺以口传心领、师徒相沿、父子相传、秘方保存等方式代代相传。2019年,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同云还免费开设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班,将鱼羊包制作的流程传授更多人群,使更多人受益。

“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王同云带领儿子王冠捷、徒弟段晓鑫等人,经过多年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将鱼羊包分原味、养生、海鲜等不同口味,又按口味包制出不同的造型,方便客人辨认。

非遗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

“选泥、淘洗、成型、自然阴干、彩绘……”要经过整整72道工序,历时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出一个完好的作品。

记者初见马跃东,他的指甲缝里嵌满了黑色的泥,凭着一腔热爱,干起活来不分昼夜,有时干着干着就到了深夜两点。马跃东是山西省美术工艺大师,他总想着把陶瓷做成一份产业、一番事业,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发展家乡陶瓷的决心。

去年,马跃东和他的徒弟田晋源等组成一个团队,之后,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晋中市第一职业中学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通过授课、实践等方式,将陶瓷制作工艺手把手教给34位学生,还给他们规划出产业工人、陶瓷经营人、继续深造等不同出路。

“这不,刚刚才完成北京昆仑文物保护公司授权我们复制的青花人物酒令杯,宁波、浙江、太原等私人订制的作品还等着我制作呢!”谈话间,马跃东向我们表达着想要投入工作的心切。

眼下,多姿多彩的传统非遗,正在以最新的姿态传承再现,丰富着群众的美好生活。多年来,我市利用各种平台宣传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建设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记者 王爱媛

摄影 梁生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