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寿阳

一颗香梨富了一方百姓

—— 寿阳县常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形成新范式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07-02 19:39:18

编者按

常村曾经是寿阳县21个贫困村之一。2010年以来,常村的三任党组织书记矢志不渝、持续奋斗,带领农民发展壮大玉露香梨产业,夯实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增到31282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零增到43.26万元,走出了一条强党建、促发展、聚民心、共富裕的兴村之路,在艰苦奋斗中形成了以“创业、创新、坚毅、坚守”为核心的“常村品质”。

一村带多村,抱团促共富。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常村联合临近村成立了玉露香梨产业联合党委,用“党建链”辐射带动“产业链”“组织链”“生态链”“治理链”,广泛撬动社会资源、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一步拓宽了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本报派出记者深入常村,通过“解剖麻雀”,阐述了常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成功做法、主要成效,敬请关注。

仲夏之月,寿阳县西洛镇常村愈显清新葱郁、生机勃勃。

在村子里,一排排二层小楼青砖黛瓦,村民广场上老人三五成群围坐着拉家常、打扑克,怡然自得,乐享其中。

在村委会,村党委书记孙建兵和老书记侯志强、杨果林,正在研究延伸玉露香梨产业链条事项,他们谋划着打造数字梨园综合体,进一步提升科技种植管理水平,持续打响“梨先生”品牌。

在玉露香梨旱作封闭示范区,一颗颗翠绿的梨果挂满枝头,正是套袋农忙时节,勤劳的果农一大早就忙活起来,拿出套袋、撑开袋口、套住果实、扎紧袋口、纸起手落间,一个个玉露香梨就安全入住了“金纸屋”。

在第六网格,网格长孙延俊正对网格内每一户村民进行走访,及时了解情况、宣传政策、化解矛盾、帮扶服务。

……

脚步所至、目力所及,尽是祥和秀美的乡村新图景。

以党建引领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基层治理有魂、有序、有力。这些年来,常村通过“党建+”模式,推动“党建链”辐射带动“产业链”“组织链”“生态链”“治理链”,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画卷。

“党建链”带动“产业链”

强村富民促振兴

中午,骄阳似火。村民张志萍坐在电扇旁,感受着丝丝凉风,品尝着可口的饭菜,惬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自从种了玉露香梨,家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亩梨一年就能收入20万元。”

常村人生活的改变,靠的是玉露香梨,更源于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

时间追溯到2010年。

那时,常村农民人均土地不足5亩,只能种植玉米,靠天吃饭,就算再能干的种地好把式,年收入也超不过3000元。看着乡亲们拼命地跟土坷垃较劲,常村“两委”班子急在心头,再也坐不住了。

“咱得走出去,看一看别的地方是怎么发展的,找对路子了,咱们也能富。”

“咋考察?咱村现在连路费也拿不出来。”

“再难也要出去看看!村集体没有经费,党员先出钱!”在众人的目光中,时任村党支部书记侯志强拍了板。

次日,一摞零零碎碎的钱摆在村委会办公桌上。1元的、2元的,最大的一张是50元,算下来一共1500元的盘缠。就这样,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期望,承载着改变常村命运的重担,村“两委”班子毅然踏上“取经之路”。

干粮是饭,候车室是酒店,夜车是首选,实在冻得不行就到附近招待所的门厅取会儿暖。这一路,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取回了“真经”。

2010年,玉露香梨项目落户常村。

“种梨这种产业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折腾半天,弄不成咋办?”

“群众不敢动,党员先带动”。面对村民的质疑,常村号召全体党员先行种植玉露香梨。运树苗、栽树苗、埋土、踩实。一棵一棵,一窝一窝,汗水砸在地上,希望埋在土里。

“党员干部就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关键时刻冲上去、危难关头豁出去,敢当先锋、敢打头阵,不怕苦、不怕难,这样才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侯志强说。

四年之后,孙延胜家6分地上的卖梨收入达到了9000元,常村人彻底“炸锅”了。

“村干部考察了那么长时间,又请来专家实地查看,肯定是有把握的。”孙延胜的话很有说服力。

在榜样的带动下,全村老老少少,个个上阵、人人出力,平地、挖坑、浇水、上肥,当年就种植了800亩梨树。

2015年,全村发展玉露香梨1800亩,挂果300亩。

2016年,全村260户人家,有160户参与了玉露香梨种植,人均收入8850元。

2017年,常村人终于甩掉了贫困帽子,人均收入近万元。

……

到2021年,全村种植梨树8000亩,挂果园面积1800亩,总产量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200万元,人均收入31282元。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2.3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比66%,玉露香梨产业已成为常村发展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如今,在玉露香梨产业园,水果采摘园区、标准化园区、高密度园区、苗木基地、水利灌溉设施、储藏冷库、包装车间、科技服务中心、科技示范园区监控监测、全省唯一一条法国进口的迈夫诺达水果分选生产线系统等软硬件设施陆续配套完备。

富裕后的常村人不再满足一条腿走路,村“两委”积极延伸产业链条,规划建设“香梨小镇”,提出“生态”旅游和“农家乐”旅游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的发展规划,大力开发养殖、大棚、旅游等项目,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采摘、康乐、产学研”于一体的数字梨园综合体,推动特色产业向更深更远发展。

孙建兵介绍,2022年,寿阳县把常村现代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将其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和县重点建设项目,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亲自研究部署、推动落实。目前,常村片区现场已初见规模。

常村的兴村之路,也为全镇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洛镇党委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成立中国共产党西洛镇振兴南梁片区产业委员会,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规划上坚持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要素相聚;在发展上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在经济上坚持独立建账、独立核算、独立管理。同时,辐射带动温家庄、宗艾、尹灵芝等乡镇大规模发展香梨产业,力争到2022年底,全县玉露香梨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年产量6000吨。发展梨果产业已成为寿阳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棵树,富了一个村,富了几个乡,更带动了一个县的产业发展。

实践证明,党建引领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常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先锋堡垒。

“党建链”促进“组织链”

联村发展添活力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2021年3月,常村、李坡、史大合合并。至此,常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5个自然村。如何选树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班子,更好发挥“头雁”效应?

老支书侯志强、杨果林认为,常村要长远发展,得靠年轻人,他们视野广、闯劲足,精力旺盛、敢想敢干,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磨炼成长,挑起常村的重担。

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党员群众投出了手中“神圣的一票”,最终孙建兵以高票当选常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侯志强、杨果林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就如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基层工作经验言传身教,切实提升新一任班子的群众工作能力。

“一任接着一任干,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我们始终坚持吃苦在前,以身作则,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推进常村特色产业持续发力,实现全面发展。”孙建兵说。

按照县委“六化六有”总体要求,常村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基层组织“弱”、资源基础“差”、本土能人“缺”等问题,突出党建引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坚持把“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能人选拔到村级组织中来,打造一支团结、高效、和谐、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村“两委”班子;强化党员队伍建设,积极选拔培养年轻有为、热爱村级事务、能力素质强的年轻人、优秀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为党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29岁的侯永彬在村里创办了猴猴生态农场、“小农驿站”实体农产品体验店,生产经营五谷杂粮、桑叶粉、桑芽菜、玉露香梨等生态农产品,线上营销结合线下销售,帮农户代售各种优质农产品,深受群众赞誉。孙建兵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村里就需要这样的能人,能干事、干成事!”

孙武强、孙志新、孙鑫鑫……随着一大批年轻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新鲜血液”带来“新鲜想法”,新生力量激发“鲶鱼效应”,常村呈现出稳步跃升、蓬勃发展的势头。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常村联合临近村成立了玉露香梨产业联合党委,以党建整合资源、赋能产业,用“一村带多村”的方式,让“红色动能”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充分释放和奔涌。

老党员闫富生说:“这伙年轻人富有创造力,能担当、善作为,把常村的未来交给他们,我放心!”

“党建链”推动“生态链”

美丽乡村焕新颜

荒土地变身小游园,“龙须沟”成了生态河,身穿“橙马甲”的专业人员,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无害化处理;“保护母亲河”的志愿者,细心清理着常兰河两岸的树枝、杂物……

乡村好不好,不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

常村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垃圾中转站,负责周边8个行政村、20多个自然村的垃圾分类和清运工作;对常兰河河道进行清淤、砌坝,并在河道两旁栽植景观树;与碧桂园合作,对接环卫工人到村里清理卫生,保障道路干净整洁;街道整体亮化、绿化、硬化,并在村里设置了两处小景点,持续提升生态环境“颜值”。

与此同时,常村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树立文明新风,以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

在村社会文明实践站,杨氏太极第五代传人孙宜斋的弟子赵瑞生正带着五六个弟子演练太极拳、太极剑,一招一式间沉着轻灵,颇有章法。老党员张拉保在绘声绘色地讲述革命传统,引导村民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来自省、市、县的法律、农业技术、惠农政策等领域的专家给农民讲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深受村民欢迎。

常村坚持物质条件与精神文明双提升,把发展产业经济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与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为村民开启了一扇通往安居乐业的幸福之门。

“党建链”连接“治理链”

共治共享谱新篇

夜晚,走在杨家垴的村道上,一盏盏路灯温暖明亮。

杨家垴是常村下辖的一个小自然村,以前一到晚上,村里漆黑一片,村民出行很不方便。村民理事会提出意见后,村“两委”立即落实,并在其他24个自然村全部安装了路灯,村民走夜路安全了,有的还自发组织舞蹈队,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真好!村干部用心,网格长用力,给群众解决了难题。”说起网格化工作,常广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常广村内有一条深沟,平时沟内堆满垃圾杂物,遇到下雨天,污水横流。去年一场大雨冲刷导致沟槽坍塌,危及一农户的大门。网格长闫建彬上报后,孙建兵第一时间带人赶到现场,马上安排施工队对沟体回填夯实。村民纷纷点赞,却又担心还得分摊费用。孙建兵多方奔走,寻求帮助,不仅没让村民出钱,在回填沟体的基础上,还做好了水道,多年困扰村民的难题终得解决。

今年疫情期间,村里3个党支部书记、9个支委、16个网格长、124名党员当仁不让,主动请战:24小时值守卡口、摸排涉疫人员信息、开展防疫宣传、家家户户清洁消毒、大人小孩测量体温……

麦地岩村的邻里因一方厕所占用另一方宅基地产生纠纷,双方常常因此事闹矛盾,彼此结下芥蒂长达2年之久。今年4月,孙建兵走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上门说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析之于法,提出解决方案,最终说服户主移迁厕所,还主动请来施工队帮忙。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关键在人。要让发现问题的人能解决问题、贴近群众的人能服务群众,提升能力至关重要。常村坚决落实省委“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年”要求,建立了“党员网格长”制度,实行“网格化精细管理”,建立村民理事会,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多网合一、工作联动”的方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有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64岁的孙延俊,是常村第六网格长。他说,全村划分为16个区域,党小组组长也是网格长,按照重点、次重点、一般划分等级,明确了每个网格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使党建工作从“点、线”织成了服务群众的一张“网”。

闫建彬每天会在自己负责的网格内巡查,不管群众有什么“急难愁盼”,都会在第一时间主动上门服务,让群众真正感受到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实惠。

群众需求在哪里,网格就设置到哪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常村坚持“管得住、干得好、无缝隙、全覆盖”原则,对现有党建、综治等各类网格进行优化,把治理单元划小划细;根据网格划分和网格内党员人数,建立网格群,以一面党旗引领党员干部投身基层治理,有力提升了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群众利益无小事。”孙建兵说,村里创新治理模式,通过治理网格化、议事民主化、评星定级化,激发乡村治理正能量,实现了“支部堡垒建在网格、作用发挥落在网格”,凝聚起党员带头干、群众齐响应的共治合力。

常村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筑牢了和谐之基、提供了力量之源、焕发出勃勃生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张润平 智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