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介休史村留青史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2-06-22 10:05:04

地坑院

净土寺残留琉璃

史村关帝庙

陈全

介休史村,位于介休市东南部,距离张兰镇7.5公里,西接仙台村,南连孙村,东南方向为张村,北接南贾村。史村的村名是怎么来的呢?据村里老人介绍,原先村里姓宋的人家比较多,后来有一户宋家女找了个史姓女婿,迁徙到本村居住,生了9个儿子,都成了才,慢慢发展壮大,留下了“史宋两家结亲家,宋家女儿许史家,宋家不离史家村”的民谣。从此,村名改为史村。

史村于2020年被列入山西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史村有两件事被外人所称道,一是至今仍留存的“地坑院”,二是被当地人广泛传颂的净土寺及明晓上人。

在沁源县后沟《史氏家乘》中记载:远始祖隐居汾州介休县史村里,大明洪武高祖平遥永泉里分户,东边史公均让抽军;南边史公均义乃吾南院一世祖也;西边史公均信乃西院始祖;平遥永泉里北庄始祖史公思惠乃吾同族也。这段文字的记载说明,沁源后沟的史家来自介休史村。

宋氏本是陕西人,很久以前迁徙到孝义,在明末清初时来到介休张良村,后来兄弟二人分家,哥哥留在了张良村,弟弟则迁居史村。张良村的宋氏共有五家,这一家宋氏始祖叫宋美,生儿6个,至今已经有二十世。史村宋氏究竟怎么排序,暂未找到族谱,难以考证。

史村的“地坑院”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民居形式的一种特殊存在,在陕县、晋南等地较为常见,但在晋中一带较少见,而史村至今保留着十多处这样的院落,十分难得。

史村地理位置独特,整体可分为三部分:东沟、西沟和中间夹着的一片陇。东西两道沟长约5公里,宽约2.5公里,人们就居住在这片陇上。村民们说,这陇有“龙脊”之称,能出大人物。相传,清末时史村一位名叫宋澜之的村长是个文化人,计谋胆识超人。有一年,县太爷来查税,宋澜之故意把县太爷一行人引到村里一处连轿子都抬不上去的窄坡上,县太爷下来往四周一看,贫瘠的山地里长着稀稀拉拉几片庄稼,就对跟随的税官说:“你看这村,东西两道沟,南北无二里,拿什么交税,今后就交圪针柴让县衙烧火,省得再去买了。”

史村由上堡、下堡、新堡3个堡组成,下堡的“地坑院”很多。“地坑院”起源于远古的穴居,后逐渐发展为较大的地下四合院形式,也称“地窨院”。民国版《闻喜县志》记,建院时“掘地为大方坑,四面挖窑,居人于院隅,掘干井以沉水,以坡上达平地”。以当时的条件,建这样的院子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此类院落在河南省三门峡和陕县(古属陕州)存留较多,其中有的已有200多年历史,至今仍有人居住。在普遍采取这种居住方式的村落,形成了“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特景象。至今,史村还保存“地坑院”十处之多,属于介休富有特色的民居之一,与陕县、晋南的“地坑院”不同,史村“地坑院”更多的是依地形所建,因此这里的“地坑院”也有自己的特点。

在史村建筑群中,中西文化融合也有呈现,建于清中后期的天主教堂,是该村古建筑群中最年轻的一座。

净土寺里的明晓上人

史村的庙宇虽有毁坏,但主体建筑大多还在,有财神庙、老爷庙、观音堂、禅慧寺,还有村民俗称的大庙,也就是清代《介休县志》所记载的净土寺。《介休县志》载:“净土寺,在史村,明嘉庆四十五年建……”从现遗存的该寺正殿9眼窑洞,以及西配殿,证明村民所说“规模挺大”为真。

收录在清代嘉庆版《介休县志》卷十二“艺文”中有关净土寺的碑文,详细记载了479年前的感人故事。

碑文是文言文(碑文附文末),作者叫梁明翰,白话译文是这样:史村有净土寺,已经很久了。明晓上人来寺住持的第二年,就将这个旧庙宇整修一新,成为一个庄严华丽的道场。这本来是僧家为了供奉佛法做的一些分内事,也就是不当一个懒惰和尚的表现。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进犯明朝边疆,并入侵内地烧杀抢掠,因此朝廷向各州县发出通知,修建稳固各地村镇的堡寨,以防蒙寇侵略。(介休的村寨堡墙大部分就是这个时期修建完善的,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事实。)史村虽然很久以前就有堡寨,但墙垣低矮,不足以抵挡蒙寇。而净土寺在堡寨南面一公里左右,占地三十多亩,周围都是高崖深沟,车马不能通行。

只有寺南面有一条羊肠小道,供人勉强行走。因此,这个地方就像一个天然屏障。明晓上人在修缮净土寺的时候就说:“几年后,这个地区要有兵灾,这个寺所处的地方可以据险固守,以备万一。”于是,他执持钵盂,化缘募捐,把3间佛殿改建为5间,增建了几十间禅房,又买了七顷(350亩)土地,然后聚集十几位僧徒,早晚念诵《法华经》。当地乡民都认为明晓上人是一位高僧,对他礼敬有加。到了丁卯年,也就是隆庆元年(1567年),寺庙修建方才竣工,整整修了25年。这时候,蒙寇鞑靼攻陷离石地区,又进犯至向阳峡,一路焚掠到介休境内。明晓上人招呼寺庙周边的百姓来寺里避难。面对成百上千到寺里避难的人,明晓上人遍施粥饭。3天后,贼寇退去,来寺躲避的人们安然无恙。于是,一方百姓都称颂明晓上人不仅戒行高洁,而且见识深远,能度一切众生苦厄。有如法华导师,多施方便,能于险道之中化作一城。当时,疲困已极的人们“前入大城,生已度想,生安稳思。抑如如来,生住于种种之地”,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谓的“解脱相”吧。当地民众感念盛德,而明晓上人却仍然深谋远虑,继续修建了7间僧房。百姓称颂其功德,无量无碍,认为这样的功德不可以不昭示后人。于是,百姓们奔走几十里路,来求梁明翰写了一篇文章作为纪念。梁明翰激动地说:“善哉!佛法慈悲。明晓上人是想要度尽大千众生,方证菩提吗?”

作者梁明翰在文中发出感叹,官员们都负有解民于危难,措民于衽席的责任。可是他们把衙门看作旅舍,得过且过,不考虑民众的疾苦,尸位素餐。而像明晓上人这样的僧人,只不过是寺庙里一位普通的住持,却能使千百生灵免于兵灾之难,他的功德确实不简单。无论他对劫难的先见之明,还是他预先筹划,有备无患,皆足可让那些无所作为的地方官们感到羞愧。咱们县里,要说寺庙也实在不少。可是贼匪来了,百姓们奔走呼号,惊恐逃窜,没有能够被救的情况,现在说起来,还甚感痛心!哎!天下难得有这样的上人,来保佑我们老百姓。明晓上人出家前是永济人,听杨博先生说(杨博,山西永济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逝后,皇帝给他的谥号是“襄毅”),明晓上人是世尊的化身,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转世,此话梁明翰说,我信。

史村地理位置略显偏远,但驱车前往仍相对便捷。史村开发有其重要价值,当地村民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关注这个古村,让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重新焕发生机!

陈全,1972年生人,供职于介休市体育运动中心,介休作协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由记者史俊杰整理,董西平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