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品质为魂 赋予风景张力

——我市统筹资源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2-05-18 10:14:56

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 记者 程婧 摄

平遥古城 记者 张浩亮 摄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在疫情形势趋稳的前提下,市文化和旅游局特别精选11个县(区、市)50余个景区景点,推出“晋中人游晋中”11条旅游线路,满足群众多样化出游的需求。

这是我市面对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改变原来的思路、模式和产品,主动变革、寻求出路的具体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市紧跟国家、省步伐,立足当前实际,通过统筹旅游资源、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等行动,让旅游兴市之路越走越宽。

统筹资源活市场

如何把现有的旅游资源用好、用活、用足,将其培育成为拉动经济、活跃市场的动能?

对此,我市下足了功夫。近年来,全市文旅业始终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努力从“高速”向“高质”转型发展,全市旅游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提质增效、持续向好态势。

紧扣时代要求,全面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市级“五馆一院”、县级“两馆一院”全部建成,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覆盖达标率95%以上,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文化指标全部完成。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文化服务供给力、文艺作品数量质量、社会群众参与度显著提升,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壮大,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聚焦支柱产业,不断提升旅游发展质量水平。全市文旅部门以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为目标,强化政策、资金等保障,优化宜居宜业宜游环境,2019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量、旅游总收入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强化目标责任,扎实推动文物保护强基提速。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将文物整体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探索形成“管理机构+公司经营”和“特许经营”两种新模式,文物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突出传承创新,有效激活非遗保护内在动力。扎实推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创新开展非遗技艺展演,建成9个县级非遗综合展示中心、163个展示馆、传习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9项、省级10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人、省级146人。

特色经营挖潜力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5月的小西沟,绿满山野,花香四溢,5万株树木静静生长,送春迎夏。

让废弃采石场披上绿装,打造成文旅康养小镇,有了“文艺范”,这是我市特色旅游的一个典范。

近年来,我市紧跟国家形势和市场需求,大胆探索实践,旅游业告别单一的古城大院,拓深传统景点旅游,构筑以旅游为桥梁纽带的立体产业体系,一批以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旅游、都市购物为代表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应运而生,全域旅游已成为推动我市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景区(点)、生态庄园、田园综合体、农事体验、乡村休闲为重点,打造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和顺太行鹊桥生态园等一批乡村旅游景区和生态庄园,农副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乡村山居变成民宿,传统民俗变成旅游新体验。

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通过深度挖掘工商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祁县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介休洪山陶瓷、太谷鑫炳记、老西醋博园、怡园酒庄、中医药养生博物馆、晋华1919项目等一批工业旅游点成为新的打卡胜地。

大力发展教育旅游。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园、左权将军烈士陵园、昔阳县大寨展览馆等,在拉动旅游的同时,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常态化。杜润生旧居-阳邑小镇-中国(平遥)监察文化博物馆-平遥县衙博物馆等 “清风之旅”廉政文化线路,让人们在参观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我市文旅部门在李宁国际滑雪场、小五台庄园等滑雪场、景区精心构筑了冰雪运动、冰雪观光、民俗体验等特色冰雪旅游产品,挖掘并整合冬季文化和旅游资源,将冰雪旅游打造成为冬季旅游的新热点,实现体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化传承树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就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为我市今后开展好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全市文旅工作以平遥古城保护为牵引,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统筹协调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重点抓好编制平遥古城保护提升规划、切实保护平遥古城整体风貌、加快修缮受损城墙等十项任务,全面保护古城安全,传承古城文化,巩固提升平遥古城在山西旅游的龙头地位。

努力挖掘阐释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理念,运用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宣传推广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生产生活方式、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好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积极拓展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文物交流平台。

提升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民间团体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的作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品牌培育、传承人培养等工作,在非遗文创、非遗表演、非遗时尚秀等方面加以引导,让非遗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让非遗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景区的提质与业态的多元,人文的注入与沉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赋予了风景灵魂和张力,自然会成为远近游客慕名而来的理由!

记者 闫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