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和顺

鼓起村民“钱袋子” 增厚集体“家底子”

——和顺县创新“1+N+5”发展模式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赋能拓路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05-17 08:47:29

为进一步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窄、经济效益低、带富人才少、增收机制旧等困境,今年以来,和顺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干来破题,探索实施“1+N+5”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五条措施为中心,配套落实N项保障举措,推行5种路径为主的多元发展方式,鼓起村民“钱袋子”,增厚集体“家底子”,为基层治理强基垒台。

制定“一揽子”壮大机制,增强“村级造血”综合实力。出台《和顺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五条措施》,从制定发展规划、强化薪酬激励、注重人才引育、创新合作模式等十五方面制定25条具体措施,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铺路架桥”。聚焦当前无人干、缺本钱、办法少等难题,率先在“人、钱、法”上发力:一是善用“能人”。巩固村“两委”换届成果,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依托“人民学习·格局屏天下”平台,开展村“两委”主干轮训覆盖856人次,帮助新任村“两委”主干掌握致富本领;投资400万元建设“一堡垒五中心”示范村18个,先行建成176个产业发展中心,依托省校合作,引导34名技术专家、管理能手,组建人才服务团队,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二是多措“筹钱”。积极争取扶持资金1500万元,扶持25个村,每村平均增收5万元;建立“党建+信用”积分制,由县金融办牵头对接有关银行,给党建工作强、引领能力好的村集体提供低息无抵押贷款;通过“三查两化一壮大”全面开展“清化收”工作,清查不规范合同765份,整改722份,为集体挽回损失194.28万元,化解集体债权资金7282.26万元,化解集体债务资金462.29万元,为集体经济壮大提质除障提速。三是创新“办法”。通过村村互助、村企联建、村社融合等方式,推行“联村党组织”,建立“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联结、“股金+薪金+租金”分配联结、“企业+电商+村集体”供销联结等利益联结机制,打造联合发展、互利共赢强引擎。

强化“N系列”激励措施,深挖“万众创收”实干潜力。制定《和顺县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实施办法》《和顺县激励村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指导意见》等N个配套文件,实行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报酬+集体经济发展增量奖+养老保险补助”的结构性补贴制度,激发“火车头”效应,堵塞“泛福利”漏洞,打通发展“脉络”。一是增量奖励提信心。当年度村集体纳入统计范围内的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且净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收益增量超过2万元的村,根据“好、较好、一般”的考核等次,从收益增量中拿出15%至30%奖励村干部,激发其实干“斗志”、提振其发展“热情”。二是保险补助更安心。将参加养老保险补助的村“两委”干部划分为“三类人员”予以保障,第一类是连续或累计任职9年及以上,2021年换届后离任的原村“两委”主干,采取参加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的方式进行保障;第二类是连续或累计任职9年及以上,2021年换届后连任的村“两委”主干,采取参加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障;第三类是2021年换届后除第二类人员外的其他村“两委”干部,采取参加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的方式进行保障,现已参保916人,县财政拿出300万元为其缴纳保险,解决离退休村“两委”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收益反哺振决心。在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30%作为公积公益金,用于发展再生产、资本转增等,实现可循环滚动发展和收益最大化。规范分红金额、奖励金等,有效避免“资源不会管、资产不会用、资金不会花”等“一发了之”问题。

实行“五大类”增收路径,激活“产业提质”发展动力。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结合资源禀赋,选准“造血细胞”,总结推广“五种发展路径”,“示范村”“典型村”串珠成链带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蝶变升级”。一是“山水入股”模式。依托旅游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石拐村、“牛郎织女乡村旅游精品村”南天池村、“田园旅居康养示范村”小南会村等精品“农家乐”、网红“乡村游”。二是“土地经营”模式。利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全县89个村利用村集体机动地8729.7亩、“三荒四边”地12043.23亩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产业带动”模式。通过创办、领办种养农民合作社,兴建产业园区,全县44个村建成蔬菜大棚、养牛场、旱鸭养殖、菇棚等产业,发展特色经济;18个村与6家企业合作发展养鸡、食品加工等产业,实现收益246.6万元,村均增收13.7万元。四是“资本运作”模式。矿产资源丰富村利用资源补偿款,有计划开展项目投资;脱贫村利用现有涉农产业和项目资金,入股龙头企业,约定村集体按投资额和年利率不低于10%进行保底分红,全县112个村通过资金注入企业实现资产性收益。五是“飞地经济”模式。在城镇街道、人口聚集区,异地兴建或购置物业项目,发展“房东经济”,以土生金、借鸡生蛋,变资源为资产、农民为房东,把“死钱”变“活钱”。截至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76个,占比100%,其中10万元至20万元的村57个、20万元至50万元的村70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24个、100万元以上的村25个。

通讯员 侯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