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接力!左权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1-10-22 09:27:32

左权县莲渔共生新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养蟹池。张润平 摄

10月15日,深秋的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走进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传统与现代的边界“被模糊”:利用土地流转新建的“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时尚现代,成为国际水彩画协会“高水准”艺术的“展示窗口”;破旧老房改成了文艺范十足的彩虹系列民居,吸引国内美术院校的师生在这里创作;民俗文化展厅、多功能会议室、老树咖啡、5G直播舱、青石园写生点……一幢幢充满田园野趣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建筑散落在村庄内部,让曾经的贫困村泽城,变得活力四射,明艳照人。

泽城只是一个缩影。脱贫以后,乡村振兴如何接续?左权县紧紧抓住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县”的契机,找准切口,把握要义,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用心描绘“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画卷,持续发力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把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打造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10月16日一早,左权县芹泉镇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尚向军就赶往大棚园区,伺弄棚里的西红柿;同时,左权县莲渔共生新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江建忠也早早赶到下口村,查看养殖池里大闸蟹的长势。

迎面撞见尚向军,下庄村大棚种植户牛华军有些高兴,打趣说:“书记,你家菜还没收完呢?”

牛华军的高兴劲儿,很大程度上源于今年种的西红柿价格不错。

“今年我家在这大棚里种了5亩西红柿,卖了15万元,除去杂七杂八的成本,挣了有12万元吧。”

尚向军统计了下,像牛华军这样靠着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年收入破10万元的,在下庄村还有10余户人家。

芹泉镇曾是左权县脱贫任务最重的乡镇。几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特别是2018年建成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后,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牛华军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光是以前跟他在煤矿干活儿的工友,就有8个人回村种大棚了。

副镇长吕娟介绍,截至目前,芹泉镇有11个行政村种植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覆盖农户800余户,带动脱贫户650余户。园区形成了育苗、生产、储存、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全年可生产蔬菜2500万公斤,实现收入7000余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有坚实保障。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各乡镇因地制宜搭平台、强机制,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源头活水。

“今年已经卖了1万多斤螃蟹了!纯收入能有五六十万元。”江建忠强调,“始终供不应求!合作社准备明年扩大500亩的养殖面积,力争三年内养殖面积达千亩。”

为巩固脱贫成效,2018年,下口村引进左权县莲渔共生新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螃蟹水产养殖园。三年过去了,该园区已发展成全市唯一的螃蟹养殖园。现在的养殖面积有200亩,拥有43个养殖池。

专业合作社,开出致富花。下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和平告诉记者,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给村集体缴纳8万元荒滩流转费及租赁金,同时带动2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1000元,安置带动本村就业30余人,每人每年可增收1万元。

石匣乡马厩村则以“土地认领+互动共享”的模式,流转农户土地43亩,设置32个分块种植区,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新渠道。

四红家庭农场是山西省级家庭农场,负责人郝玉平是种植草莓20年的“老把式”。

“这两年通过种植草莓、红心火龙果、葡萄等精品水果,收入翻了很多倍,每年还能领到政府补助的8万元资金。”郝玉平说,现在带着周边十多个村民一起干,大家的脸上心里都笑开了花。

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

太行山满目翠绿,清漳河风景宜人。

10月14日,记者来到石匣乡林河村,这里的百姓对清漳河全流域治理赞不绝口。村党支部书记赵雪东高兴地说:“清漳河治理,让村子变了样!现在我们引进了儿童游乐园,夏天游玩,冬季滑冰,旺季每天能接待1000多名游客,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补短板,提颜值。2019年4月,左权县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全面拉开了清漳河全流域治理的序幕。去年,他们又争取到国家级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成为全国55个试点县项目之一、山西省首家试点县项目。

据县水利局副局长张建平介绍,清漳河全流域治理主要围绕河道整治、水系连通、水景村建设和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目标展开,真正变水患为水利,变水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由“治水安民”向“兴水富民”迈进。

赵家庄村比邻太行山黑鹳自然保护区。经过清漳河治理,这里树木增加、水域扩大,鹳鸟数量由初始的不足100只发展到1200余只。不断变好的环境,引来了鸳鸯、野鸭,也引来了城市的游客。村里顺势而为,搞起了农家乐,纷至沓来的游客让敢于先行的农户赚足了钱。该村党支部书记曹献文介绍,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县城众多青年到赵家庄“打卡”,单日最高门票收入逾万元。

林河村、赵家庄村都是清漳河全流域治理中重点建设的水景村。截至目前,左权县规划实施的22个水景村中,已完成蒿沟、合玉、林河等14个村的建设。

为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左权县组建全流域治理专业队,共吸纳农户18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50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左权县持续推进百里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和太行风情民俗文化园、太行森林步道等建设,让农村更宜居宜业。

太行冰酒小镇看中了石匣乡的好生态、无污染,引进加拿大威代尔葡萄品种,积极发展冰酒产业。目前,已成为集葡萄种植、冰酒酿造、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冰酒特色文化小镇。

李红忠今年来小镇从事葡萄园管理工作,“以前只能到处打零工,收入也不稳定,自从来到葡萄园工作,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待遇又好又稳定。”

像李红忠这样的村民,附近还有60余人,他们的年人均工资收入可达3万余元。此外,季节性的用工也有2000余人次。

人才支撑驱动高效发展

见到中国外文局挂职干部、桐峪镇党委副书记罗南杰时,他正和乡村干部在上武前方鲁艺旧址修复现场忙碌。

到桐峪挂职不久,罗南杰就发现上武前方鲁艺旧址的标语在众多鲁艺旧址中独一无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辨识度和文旅开发价值。但该址因年久失修,墙体破损,部分屋顶塌陷而濒临倒塌。

必须马上抢修!今年8月,鲁艺旧址开始抢救性保护修缮,房舍修葺、室内革命遗迹保护、室外环境治理等,不能有一丝马虎。目前,旧址已修复完成,不日即可开放。上武村又将多一个红色“打卡”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集聚起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驱动乡村振兴高质高效发展。

曾担任省畜牧总站站长的曹宁贤现在是左权新世纪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行(黑)山羊首席专家,从2006年起,作为专家团队的一员,到左权对太行山羊进行选育研究。

“这项研究由省畜禽繁育工作站牵头,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为技术指导、山西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撑,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帮助下进行”,曹宁贤说,“太行山羊产羔率低,基本都是单羔,研究团队不断尝试,想通过品种选育达到双羔目的,这不仅对地方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为附近村民扩宽增收致富的渠道。”

新世纪太行黑山羊养殖基地总经理巨峰告诉记者,专家团队中,类似曹宁贤这样的专家还有5人。经过专家的一次次试验,太行(黑)山羊品种选育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存栏1万余只,其中,保种群312只、育种群1536只、扩繁群3000只、商品群5000余只。年可向社会提供一级种公羊1460只、种母羊1800只。

现在,新世纪太行黑山羊养殖基地采取公司投资、农户承包的方式,与农户签订养羊协议和收购合同,由公司统一供种、供饲料、收购和培训,形成由农户散养、企业管理、集中出售的集约养殖模式,已带动养殖户4000户,户均增收1800元。

“哪里有困难我就去哪里,就看农民的需要。”今年是外聘技术员李永贵在左权工作的第11年。早年间,他在榆次从事大棚种植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远近闻名的能人。

随着左权县设施蔬菜的迅猛发展,人才技术不足的短板日益严重。针对这个问题,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专门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充实到科技服务的队伍中。

接到聘请后,李永贵离开家乡来到左权,走村串户为设施蔬菜示范户进行指导服务,并通过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积极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

“我要用自己的经验给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保障。”李永贵的回答,也是所有外聘技术人员的回答。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在帮扶干部、下乡专家、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左权县农业农村发展日新月异。今年以来,他们正着力建设农业创新创业园区和特色品牌连片基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 张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