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五年来,我市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以民为本 全力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1-09-24 08:54:25

 

图书下乡便民乐民

悠悠万事,民生为本。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全力破解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一幅写满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

就业 打好根基 守住幸福

伴着缝纫机“嗒嗒嗒”的运转声,王艳梅两手抓着半成品衣料,一拉一推,边就锁好了。

“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稳定,工作时间还灵活。挣钱、顾家两不误,比去外地打工好多了!”9月18日,在榆社县箕城镇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园区服装加工车间,王艳梅正和姐妹们一起忙着裁剪、缝纫,赶制服装订单。

2019年,王艳梅一家五口告别穷山沟搬迁到箕城镇安置小区惠民家园,分到一套65平方米的住房。让她心满意足的是,不仅居住环境好了,就业也有了保障。在榆社县针对搬迁群众开展的技能培训中,王艳梅通过3个多月的集中培训熟练掌握了服装加工技能,培训结束后顺利成为山西森宏服装有限公司服装加工车间的工人。

王艳梅一家的安居乐业,是我市全力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优化就业环境、持续开拓就业渠道,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环境显著改善、就业服务日趋健全。“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支出各类就业资金6.91亿元,惠及24.08万人(次);全面落实相关社会保险费减收、缓收政策,着力减轻企业负担,累计减收社会保险费10亿元,惠及76万人(次);支付稳岗补贴和应急稳岗返还补贴1.18亿元;建成正常运行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16个,带动就业2583人,享受创业孵化就业补助金511.4万元;组织开展精准技能培训,组织家政服务、手工编织、核桃管护、生态养殖、电焊工机等20多类培训,累计培训27.35万人,打造祁县玻璃器皿、左权家政、榆社古建和寿阳美容等劳务品牌,年带动就业7万人,人均年收入可达3.4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更是群众幸福生活的根基。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城乡新增就业2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6%,优厚的就业政策、不断优化的就业环境,为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夯实了基础。(张莉芬)

阳光教育普惠民生

教育 调优布局 普惠民生

物价涨了,保教费反而降了。这是市城区万科朗润园小区居民胡女士的切身感受。9月3日,她缴纳了不到800元保教费,孩子顺利进入了普惠性幼儿园。可在5年前,她的大儿子读私立幼儿园时,每月保教费1200元。谈起两个孩子保教费的变化,胡女士心里甜滋滋的。

让孩子上一个好而不贵的幼儿园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是构成“更美好生活”的组成项。随着我市幼儿园向公益性、普惠性发展速度的加快,已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了“家门口就能上幼儿园”好而不贵的学前教育。

好而不贵,是普惠性幼儿园的内涵,对整个社会来说,它的意义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达成“幼有所育”乃至“幼有优育”的公平目标。从地方政府来说,努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实现普及普惠,更是解决民众“急难愁盼”的“学位”问题、为民办实事的体现。截至目前,我市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97.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2%,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2%,进入普及普惠的新阶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优先发展、立德树人、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时代主题,在全省率先普及从学前到高中15年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牢牢抓住新发展机遇,紧紧瞄准建设教育生态样板区、教育改革先行区、优质协调示范区、综合实力引领区和适合教育试验区“五区定位”,加快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体系、全民终身学习育人体系、教育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和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致力建设优质公平、开放包容、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具有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现代化教育强市。 (张凯鹏)

人口 总量增长 素质提升

“晋中这几年发展很快,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有很多利好政策,我们都看到了晋中发展的潜力,所以很多同学选择留下。”这是毕业于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学生闫宜敏的肺腑之言。

闫宜敏是吕梁文水县人,2019年毕业后在我市一所私立学校任教,如今住有所居、工作安定、生活幸福。

常住人口数量为337.95万人,10年间增加了13.01万人;男女比例为103.61,与10年前的109.04相比,下降了5.43;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36年上升至10.44年……这是《晋中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的数据,近十年来,晋中人口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细读公报,会发现我市人口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均有变化。

近年来,伴随着晋中太原一体化步伐加快和省高校新校区的建成运营,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特别是一系列招才引智政策措施的落地,让晋中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市的常住人口数量为337.95万人。10年间,我市人口总量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全省来看,晋中常住人口总量超过大同市和长治市,排在全省第五位。从人口增量看,与10年前相比,晋中常住人口增加13.0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39%。

同时,近十年间,晋中人口教育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2020年,我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17313人,是2010年“六普”时的2.18倍,高中文化程度的相应比例同期也有升高,初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比例以及不识字率则在降低。

人口文化素质的明显提升,充分说明我市在扫除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方面成效显著,未来将以更加优质充裕的人才、人力资源夯实晋中高质量发展根基。

(闫晓媛)

社保 病有所托 困有所依

“现在真是赶上好时代了,我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资源,医疗开销还不高!”9月16日,左权县患者张某感激地说。前不久,77岁的张某到该县麻田镇卫生院就诊,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享受到了县级专家的会诊服务和治疗方案,避免了转诊奔波,而且仍享受基层医疗的高报销比例。

在榆社县河窊村日间照料中心,几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打扑克、唠家常。“在这里吃喝不用愁,子女也不用担心!”吴根宝一边打扑克一边说,如今,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农村低保户的救助标准不断提高,日子越过越好。

我市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将家庭成员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供养条件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着力优化调整各项救助政策,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同时,我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动态管理、政策统筹”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救助政策,强化“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规范特困供养人员管理,保障网络越织越密,民生的幸福底色清晰明朗。

“十三五”期间,我市连续5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到2020年,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605元/人/月和4975元/人/年,比2016年提高幅度分别达30.7%和64.8%。这5年,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1711人,城乡特困供养对象17079人,临时救助14.01万人(次),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17.52亿元,进一步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切实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马永红)

城市公共文化场馆

文化 设施完善 生活精彩

透过图书馆的落地玻璃窗,温和的秋日阳光暖暖洒下来, 行走在晋中图书馆,整个画面宁静而美好。儿童区,几位年轻的妈妈正带着孩子一起阅读绘本;书架前,木色的书桌上,几名学生埋头学习;阶梯阅读区,更多人正在专注阅读……感受着、幸福着,这就是我们美好的城市。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关乎民生,更关乎城市未来。图书馆、博物馆等基本公共服务,可以让城市温度传递至每一个人。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以达标建设为引领,以增加财政投入为主导,按照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和整合一批的原则,全面加快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建设速度。近几年,我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市级设施在原来仅有体育馆、规划展示馆的基础上,新增了“五馆一院”,即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工人文化宫(市群众艺术馆)和市大剧院,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晋华1919”、陌上美术馆、太谷孟母文化园等为代表的132个博物馆、美术馆、书画院、展览馆和文化园,92个非遗展示馆、展演馆、传习中心,1021个主题文化大院、群众活动阅览室,536个小剧场、小舞台等民办文化项目,大大拓展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形成了以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为主干、以群众身边小型多样便民服务点为辅助、以民办文化设施为补充的密织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同样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11个县(区、市)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104个乡镇、25个街道完成实践所建设,实现中心、所建设全覆盖,1925个行政村、235个社区实践站建成比例达到72%。县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并逐步形成纵向涵盖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辐射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

充实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我市一系列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逐步实现从“无”到“有”、再到“美”和“好”的跨越,不断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史俊杰)

中国晋中国际柔力球大赛

体育 特色鲜明 蓬勃发展

“我们每天练球,别看这球小,练好了也得花番心思。你看我天天练习,现在身体棒棒的。”9月20日,在市城区玉湖公园,几位市民正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练习柔力球。

近年来,我市着力发展柔力球运动,建设国际化柔力球交流中心,精心打造中国晋中国际柔力球大赛。如今,这一赛事连续5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2019年5月,晋中国际柔力球推广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把运动推广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打造了又一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体育组织能力同样扎实高效,不仅高质量完成了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晋中赛区的项目筹办,还成功组织了晋中实体火炬传递和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平遥赛段等配套活动,得到了国家、省赛事组织部门以及各省代表队、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

我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得益于我市始终秉承“办民生体育、让体育惠民”的理念,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体育需求。5年来,我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各类体育设施由2016年的7411个增加到2020年底的10205个,人均体育面积由2016年的1.66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75平方米,居全省第一;社会体育组织网络日趋健全,目前,全市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达164个,城乡全民健身站点达3200余个;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每年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300余次;品牌赛事影响力持续提升,打造了中国晋中国际柔力球大赛、山西太谷形意拳国际交流大会、榆社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等品牌赛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至2020年,我市参加全国以上级别比赛共获得奖牌 62枚;体育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了以体育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六大体育产业集群”。 (张颖)

策划 路丽华

统筹 史俊杰

摄影 曹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