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1-06-04 08:28:15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美丽晋中为目标,持续守牢良好的生态这条晋中发展的生命线,圆满完成了国家、省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用实际行动书写精彩的“生态答卷”。
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让我们牢记“两山”理论, 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一起保护绿水青山,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治水还清:复还一湾碧水
“过去这里环境不好,现在不仅潇河的面貌发生了改变,周边还有了音乐喷泉、休闲广场。我总喜欢到河边看一看、走一走。一边欣赏潇河风景,一边锻炼身体。”6月2日,家住市城区南关玉苑的市民常先生说。
与他有相同感受的市民不在少数,大家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在省、市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境内潇河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一幅水草丰茂、天蓝水碧、鸟语花香、风光旖旎的绿水青山新画卷在晋中展开。
在“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奋力开局之际,我市取得了一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亮眼成绩单——2020年,晋中1至6月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位列全国第五,1至9月变化情况位列全国第四,1至12月变化情况位列全国第四。全市3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松溪河王寨断面综合水质为Ⅰ类,潇河郝村断面从2019年达到Ⅲ类水质,王庄桥南断面综合水质为Ⅳ类。11个国、省考断面达标率100%,为历年来省考断面首次全部达标。24个市考断面优良断面从2016年的13个增加到14个,重度污染断面从2016年的10个到2020年全部清零。2017年地表水考核断面劣V类水体有46%,如今不仅消除了劣V类,还有61%达到了优良水体,高质量完成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
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晋中城乡居民如今经常自豪地说,晋中大地“气质”更美了、“颜值”更高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生活舒适度、幸福感越来越强烈。(武玲芳)
治山还绿:千山风光无限
夏日的晋中,千山万岭新绿遍染。
无人机视角下的晋中,层次不一、浓淡相宜的新绿,成为1.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底色,让这片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焕发出盎然、璀璨的生机。
在左权县,青山夹峙的百里画廊“黄金谷”, 28.8万株苗木组成的林带如金色的锦缎,在崇山峻岭间铺展;在昔阳县,1500亩银杏树、五角枫长势旺盛,入眼处满目翠色;在云竹湖畔,6900亩环湖生态画廊系统治理,让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2020年,我市全力推进一大批重点绿化项目,全年完成造林33.77万亩,完成省定计划274%,完成比例创历年之最。仅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寿阳县和宜林荒山面积最大的榆社县就分别完成8.68万亩和7.53万亩(包括国、省任务)。
以五大工程建设为引领,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自去冬相继开工以来,晋中大地掀起造林绿化的热潮。百里高速彩色景观带完成彩化99.1公里、栽植树木10万株,山体绿化栽植树木23万株;百里汾河生态景观带,5263亩生态带全部完工,3250亩景观带、四园三生态驿站基本完工;百里环城旅游绿道绿化工程完工;云竹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成绿化700余亩,植树7.5万株;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累计完成土地整治9525亩,栽植苗木124.72万株。其中,和顺鸿润煤业生态恢复土地整治完成6000余亩;同步实施绿化生态修复2700余亩,栽植苗木14万株。完成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801亩,完成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509亩。
“十四五”实现全市宜林荒山基本绿化,是晋中林草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我市将着力构建黄河和黄河流域生态防护屏障、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全年完成新造林45.7万亩、植树1300万株。
(张莉芬)
大美晋中 风光宜人
治气提质:天清气朗景美
“最近几年,天气明显好转,尤其是秋冬季,雾霾天少了,天清气朗、碧空如洗的日子多了。”市民刘基石爱好运动,数年如一日在市城区晋商公园晨跑,他的感受也反映出我市空气质量的变化。
好空气的背后,离不开我市蓝天保卫战重拳治理的功劳。近年来,我市以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为核心,通过全力推进清洁取暖改造、推动工业企业达标整治、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等超常规举措,全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治理期间,我市坚决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高标准推进全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建立,进行重污染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常态化、动态化治理“散乱污”企业。同时,检查取缔露天烧烤,规范室内餐饮,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日渐清新。
同时,我市坚决实施散煤清洁化替代,目前已实现市、县(区、市)建成区及周边城乡接合部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达到60%以上。全市11个县(区、市)划定禁煤区共计704.034平方公里,并开展民用煤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民用煤,以及在禁煤区销售煤炭及其制品等违法行为。
此外,我市积极推动运输结构绿色化,市生态环境部门、市交通运输部门、市交警部门联合建立黑名单制度,将路查路检排放超标单位列入黑名单进行公示;严厉打击生产、加工、销售不合格油品、车用尿素行为,实施“黑加油站(点)”动态清零。
未来,相信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碧如洗的天空。站在锦东大道高处极目远眺,市城区的高楼大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清晰可见,蔚为壮观。(闫晓媛)
强力治污:守护民生福祉
初夏时节,微风习习,戴着口罩的杨成大现在已习惯每天在村里走走,用手机拍些照片,配上自己即兴写的诗发在微信朋友圈里,“主要是村里现在的环境太美了,空气清新,繁花似锦,真的很开心!”
杨成大是榆次区张庆乡人,这些年日子过得宽裕了不少,但村里的环境一直让人不满意。“主要是空气质量差,煤堆、垃圾堆四处堆放,到了冬天天气灰蒙蒙的,弄得人心情都差了好多。”杨成大说。
情况从近两年开始好转。2020年以来,我市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热则热的原则全面推进清洁取暖,完成改造10.43万户1230万平方米,市、县(区、市)建成区及周边实现全覆盖。不但改善了环境,三九天里,窗外天寒地冻,老百姓家里温暖如春,而且供热费用和城市居民一样,受到了群众的普遍称赞。
同时,我市持续推动工业企业达标整治。2020年完成280万吨焦化产能压减,取缔8家“散乱污”企业,完成235台工业炉窑治理任务。建设完成并联网运行遥感监测点位9个;市城区更换新能源出租车、公交车1200余辆。
为守护一方净土,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进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在全省率先推进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土壤环境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工作,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实现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蓝天、碧水、净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村里的小广场上,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几位老人凑成堆下棋聊天。“环境好了,出来活动的人就多了。”杨成大抬头望天,满眼欣喜。(程浩)
节约资源:观念深入人心
“不用那么抠,我家不缺那点水费”“不用那么省,我家不缺那点电费”……如今,生活好了,一部分人把“不缺”挂在嘴边,然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浪费现象也随之出现,一些人甚至将提高生活品质和浪费等同起来。对此,市民吴玉涛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吴玉涛出生于1980年,儿时的生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住平房,经常停水,家里有一个老式大水缸,用来储水。那时用水都比较节省,不是因为水费高,而是因为水来之不易。”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看似拧开水龙头就能轻易用到的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可能取自几百米深的地下,或者引自几百公里外的某条江河、水库。为了让这些水达到使用标准,还要建净水厂。经过净化后,水要经过四通八达的管道流进小区,再通过高压水泵加压,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入千家万户。每一滴水,都要经过无数道工序,包含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
“不光是水,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样物资、每一件物品都包含着无数人的心血,应该善待这些来之不易的资源。”吴玉涛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生活中,她十分注意节约资源,自来水至少要用两遍,洗完衣服会再用来拖地、冲马桶。外出就餐,也是按需求点菜,从不为了面子多点。外出购物会自带购物袋。废弃的外包装也会整理好给废品回收人员。“不是为了那一点回收费,而是希望这些物资可以被回收利用。”她不仅自己这么做,还倡导家里人这么做,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张颖)
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健康
近年来,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步行等绿色、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正慢慢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家住市城区银城小区的李女士,三年前买了车后一直享受着汽车带给家人的快捷和方便。可随着近几年市城区车辆增多,每次开车出行,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大量的时间被耗费在路上,堵车、停车难等问题让开车出行变成了一种煎熬。
在丈夫的提议下,李女士买了一辆自行车用于出行。“以前骑自行车没什么感觉,现在刚骑了没多久就坚持不住了,累得气喘吁吁、双腿发软。坚持了一个月后,我开始享受骑行带来的乐趣,现在出门,只要距离不太远我都会骑车去。不仅为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环境作了贡献,还锻炼了身体。”
“骑自行车可以更好地控制时间,不像公交车、出租车需要等待,是短途出行的更好选择。”李女士说,现在她都是自己骑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样不仅低碳环保,方便快捷,而且还经济实惠。
家住金色豪庭小区的胡女士前几年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私家车,然而,随着车辆增多,她也改变了出行方式:“现在上班,我一般都是步行,若遇到刮风下雨天气,就乘坐公交去上班。”
今年50岁的巩国良工作单位离家不远,步行约半小时路程。他每天都会早早起床,在上班前去公园打会儿太极拳,然后步行上班。由于生活规律,坚持锻炼,巩国良的身体状况很好。他说:“自从步行上班后,腰不酸了,腿不疼了,浑身都有劲了,不到不得已基本不想开车。”(张凯鹏)
生态好生活才美
记者手记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环境。生态美好,才有生活美好。建设美好家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底色作为发展底色。
环境就是民生,碧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密切,对于良好环境的企盼日益强烈。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全力抓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圆满完成了国家、省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用实际行动绘就出晋中大地山青、水秀、河畅、岸绿、景怡的美丽风光。
大自然是由复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对稳定的系统。回收旧衣、“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生活不断呈现出新亮点。相信,只要我们始终把“绿色”作为底色,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生态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会变得更美好。(张凯鹏)
策划:路丽华
统筹:张凯鹏
摄影:曹伟 杨洋